老窑瓷:南青北白 白瓷看邢窑

烧制白瓷的技术难度大于青瓷,主要是对制瓷原料要求较高,对粘土的加工要求细。另外,还需要高温烧制,邢窑白瓷在唐代陶瓷中,烧制温度是最高的。据科研部门测试,邢白瓷的瓷体烧成温度一般在1320度左右,个别标本高达1380度。这样的烧成温度,在现代日用陶瓷烧成温度中也是最高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获悉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的消息后,邢窑研究所所长张志忠感慨良多:邢窑项目曾连续申报三届,终于入选,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邢窑恢复和研究工作的同仁。当时身在江西景德镇的他接受采访时说,心情不是特别激动,因为等待时间太长啦,他把自己最好青春年华都给了邢瓷。

 

  千年白瓷的寻觅和挖掘

 

  在邢台学院偏西南一隅的科研楼内,张志忠和他的邢窑研究所就在这里。而在科研楼东侧,是一处类似车间模样的作坊,张志忠和他的团队就在此生产邢瓷。

 

  12月10日下午,为让燕赵都市报记者近距离接触邢窑陶瓷烧制工艺,张志忠麻利地换上工作服,很快坐在一台拉坯机前,他要亲自演示。短短时间,一团白色的胎泥在他的手中变出圆圆的瓶身,细细的瓶颈,圆润的瓶嘴,一个梅瓶初步成型。“拉坯结束之后,就是利坯,上釉,然后通过炉窑烧制,一件瓷器成品方可成功。”

 

  2010年9月,在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上,由张志忠烧制的“白釉长颈瓶”获得铜奖。自此,消失近千年的类雪邢瓷惊艳呈现于世人面前。

 

  邢窑白瓷烧制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当时邢窑发展成为唐代著名的制瓷窑场。唐开元时,邢窑和越窑一青一白并驾齐驱。到天宝年间,邢瓷已作为地方贡品,大量运往彼时的京城长安。晚唐,邢瓷细白瓷日渐式微,造型单调、朴素、保守的特点也日渐明显。延及北宋,邢瓷在世已默默无闻,取而代之的是定窑。

 

  烧制技艺全新高度

 

  张志忠告诉记者,邢窑之所以在唐代能够烧制出精美的白瓷,令其他烧制白瓷的窑口难以相比,在于其工艺技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以及其近乎苛刻的制作流程。

 

  首先,烧制白瓷的技术难度大于青瓷,主要是对制瓷原料要求较高,对粘土的加工要求细。另外,还需要高温烧制,邢窑白瓷在唐代陶瓷中,烧制温度是最高的。据科研部门测试,邢白瓷的瓷体烧成温度一般在1320度左右,个别标本高达1380度。这样的烧成温度,在现代日用陶瓷烧成温度中也是最高的。

 

  其次,邢窑白瓷胎釉配合恰到好处,因而没有流釉、裂釉现象,釉面光滑、平整、莹润,这是其他窑口的白瓷所达不到的。究其奥妙,在于其在传统的石灰釉中引入了一定量的氧化镁和五氧化二磷,可减少流釉缺,避免裂釉缺陷。

 

  最后,邢窑最早使用了匣钵。使用匣钵承烧瓷器,可以一匣一坯或一匣多坯,避免了产品的罗放,从而消除了产品上的支烧痕,提高了产品质量;使用匣钵承烧瓷器,产品之间可以罗放,码成一定高度的匣钵柱,有效地利用窑室空间,大幅度提高了产量。继邢窑之后,中国的陶瓷生产技术经过一千多年的完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邢窑创造的匣钵形制,特别是匣钵使用功能的设计思想,至今仍被陶瓷生产广泛使用。“邢窑开创的独特制瓷工艺和先进的烧造技术,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体系,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和学术、科研价值。”张志忠说。

 

  他几乎复制了唐代邢瓷

 

  张志忠决定让千年白瓷重焕风采,但作为制作工艺中的关键技术—— 拉坯,在北方几近失传。

 

  上世纪80年代初,张志忠慕名去了江西景德镇,他花2角钱买了一张参观古窑瓷厂的门票,在这里看到了拉坯的老师傅,可一打听让他傻了眼,这儿技术不外传。经了解得知,这个厂的厂办室主任是邢台临城人,他找这位老乡帮忙,可好说歹说厂长仍然不同意。于是,他在附近找了一个简陋旅店住下来,经过29天的软缠硬磨,厂长被他的真情所动,破例让他进厂学徒。他拜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退休的70多岁的拉坯大师程光逵为师,每天利用中午或晚上下班后的时间,用别人剩下的泥跟师傅学艺。

 

  要烧好的白瓷,需用“红砂石”作主料,为了找到“红砂石”,学艺归来的张志忠与技术组的人员背着铁锹历时两月之久,踏遍临城西部的山山水水,终于在石城、牟村、祁村煤矿等地找到了钾长石、石英、粘土、红砂石和天然优质釉土。

 

  1985年,张志忠被破格调入县文保所,之后,张志忠和有关专家在内丘、临城进行了大量实地勘查,确定了邢窑的窑址范围,并对实物和资料,从艺术造型、装饰技法、以及工艺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张志忠经过上百次试验,成功仿制出玉璧底碗、玉环底碗、平底碗、执壶、白瓷盒、白瓷瓶、白瓷坛等20多种产品。该课题于1987年1月15日顺利通过省部级鉴定。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用手工拉坯成型,按照唐代邢窑工艺程序和造型装饰艺术做出的产品是成功的,达到了试制的目的,胎釉特点比较准确,基本接近唐代邢瓷的艺术水平。”

 

  一生专注邢窑的张志忠对邢窑陶瓷有着孩子般的痴迷,他一直不遗余力地为邢瓷鼓与呼。2013年,在其倡议下,中国古陶瓷学会年会暨“南青北白”越窑与邢窑学术研讨会在慈溪市开幕。期间举办了“南青北白”瓷器展,白瓷得到更多人认可。在张志忠看来,“邢窑陶瓷的传承,不仅是烧制的技艺,还有技艺背后的文化符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建中曾如此评价:张志忠在邢窑陶瓷研究方面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不同于一般的考古研究,他不局限于理论和考据方面,更多的是通过实践将邢窑瓷器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邢窑陶瓷所处的那个年代。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