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西施壶型探究

  "西施壶"是很多壶友的最爱,他憨厚,小巧,精致,清新……等词都不足以形容的独特的韵味。"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这个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记载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施壶"是很多壶友的最爱,他憨厚,小巧,精致,清新……等词都不足以形容的独特的韵味。"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这个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记载的。

 

  徐友泉、沈子澈,都是史料有载做过西施壶的,其他的历代名家、工手是否做过,小编知识浅陋,不敢妄下定论,但是史海浩渺、工匠繁多,做过的可能性应当是相当大的。只不过考据重的是实证,哪怕只言片语都是必须重视的根据。

 

  清吴骞编辑的《桃溪客话》载:"子澈胜国名手,至其品类则有龙蛋、印方??????、美人肩、西施乳??????",还说:"子澈制作,力追友泉,所制壶式,亦多相类也。"沈子澈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紫砂好手,晚于徐友泉,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徐友泉做过的型款,创意上就大大打了折扣了。

 

  现在我们大家所说的西施壶,小编以为主要是以王寅春、顾景洲所做的西施壶为蓝本,顾式较之王式,总体上大同小异,前者清秀、后者丰满。其中一、倒把(古称反鋬);二、短椎流;三、乳形的盖子加身筒;四、截盖;五、乳头形的壶扭,这五大造型要素,王式和顾式两者都是一样的。王、顾之后的艺人所做的西施壶, 基本都是沿用这款型制。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的,他们试图做一些创新,所做的作品脱离了前面"五大要素",但还是不离"乳"这个母题。

 

  王寅春、顾景洲都是从传统中走过来的艺人,传统功底根深蒂固,他们所做的传统陶瓷器型应当是可以作为依据的。如果这个论点成立,那么,西施壶就有了一个实物的大体标准(五大要素),我们按图索骥,似乎就可以看出西施壶发展演变的一些端倪。以此为蓝本,小编所见载之于文献资料的,最早的实物图片,是明晚期(天启、崇祯年间)的沈君用所做的一只红泥粗砂小壶,底款:大明天启丁卯君用制(天启丁卯即1627年)。此品西施壶"五大要素"俱全,身筒颇似景洲款的西施,只是流略长些、倒把打开的幅度略大些,此壶图片收录在《阳羡砂壶图考》的下卷。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