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砂壶款识的表现方法

存世的历代紫砂器,见诸实物的是明万历年间的紫砂名匠时大彬制中国紫砂壶。自时大彬始,至清、民国及当代的紫砂器,其印鉴款识的表现方法有两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存世的历代紫砂器,见诸实物的是明万历年间的紫砂名匠时大彬制中国紫砂壶。自时大彬始,至清、民国及当代的紫砂器,其印鉴款识的表现方法有两种:

 

  1、胎体:刀刻、印章钤印

 

  2、彩釉:釉上彩。

 

  明代风行刀刻款识,由于应用的刀具和刀法不同,出现了两种不同效果 的款识:一种是等线体字,例如"玉香斋"三个字(见《龙语》),每个字的笔划粗细根基一致。

 

  另一种是有书法韵味的楷书或行书体款识。例如福建省漳浦县盘陀乡出土的鼎足圆壶,壶底有"时大彬制"四个楷书字款。江苏省无锡县文管会收藏的三足圆壶,有"大彬"二字楷书款。这两个款识书法韵味浓,可以想见以刀刻出波折起伏的楷书效果 .明代周高起说:"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请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觉得别。"用毛笔把文字写在胎体上,再用竹刀依毛笔的提顿转折逐笔刻划出。时大彬后来熟至生巧,不再请人"落墨",而是自己以刀为笔,由此,赋予款识个人奇特作风,以至别人无法仿效,并因而成为历代鉴赏家鉴定时大彬作品的一个首要根据。时大彬的作法影响了他的弟子门生,所以李仲芳也自己动手,并且有时替时大彬刻款,但功力不逮,"伎俩自逊".

 

  明末清初,在印章款识出现后,仍有一部分人持续用刀刻划署款,同时并用钤印,如惠孟臣、陈鸣远。

 

  陈鸣远是紫砂器刻划钤印转换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不仅用刻划法子署款留名,也应用印章。刻划款首要用在紫砂器腹、底部,印章首要用于壶盖内、壶底等部位。印文首要内容有"陈鸣远制"、"陈"、"鸣远"、"鹤?"、"隈?"等。陈鸣远在刻款钤印法子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了明代壶艺家显示自傲、寻求典雅质朴的艺术作风,又开启了清代钤印留名,以印代刻,诗、书、画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

 

  以刀刻署款必须 有书法根基或较高的悟性,而一般工匠很难达到 .刻款麻烦,速度慢,不适应商品生产的请求,因此它逐渐让位于印鉴。

 

  印模是艺人们遵守既定文字与图案预先刻制的模具,以代替竹刀在紫砂器胎体上留下印鉴。印章可以不断地重复应用,适应了批量生产的需要,也避免了同一个艺人在不同环境下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刻划的款识产生异变,给后人鉴赏带来不尽的困扰。印章有两种:一是图案印章,一是文字章;还有图文相联合的印章。

 

  印章款识的外型是多姿多彩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异形或称肖形等。

 

  圆形章:许晋侯制水仙花?壶,壶底钤有"许晋侯制"四字圆形章。

 

  椭圆形章:余剑霞制井栏壶,"余"字是椭圆形章。黄玉麟制大提梁壶,壶盖内钤"玉麟"椭圆形章。

 

  正方形章:徐飞龙制汉方壶,壶底钤"荆溪徐飞龙制"六字正方形印。

 

  长方形章:清代末期仿时大彬壶,壶底钤"时大彬制"四字无边框楷书印。惠孟臣制壶有钤长方形印的,如"一杯中山小·孟臣",即是朱坭程度壶之壶底印,为长方形。

 

  单边框:如"宜兴紫砂"、"荆溪杨记"等印为单边框。

 

  双龙戏珠框:双龙造型为清代龙,印文为"豫丰".

 

  回云纹框:如印文为"荆溪紫砂".

 

  肖形印:如清末制作的铜提梁壶,盖为嵌盖的,盖上钤有葫芦形印章,印文"豫丰".

 

  这几种印形中以正方形印最常见,各种身份的人都用,明、清、民国、当代也常见用正方形印者。较少见的是肖形印,椭圆形多用在盖内或柄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