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贸易瓷展再现中国瓷的世界魅力

  由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从各自藏品中遴选出的163件套明清时期的贸易瓷7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展。该展览不仅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外销状况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且也引起人们对当代陶瓷外销的反思。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主任吕成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贸易瓷是研究中国陶瓷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早期,外国人主要是单纯收购中国瓷器,后来发展成为来样加工,在中国的窑场订制具有本国情调的瓷器。比如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有一种有弧形缺口的瓷碟,是西方人用剃须刀刮胡子时用来接胡茬的。

  此次展览中还有一对青花果树纹油醋瓶是以欧洲的玻璃器皿为原型烧造而成。瓶颈部两管交叉,腹内一分为二,互不相通,一半装橄榄油、一半装醋,往外倒醋时油不会出来,往外倒油时醋不会出来,可谓一器二用,设计构思巧妙。

  在明代,只有中国能烧造高温瓷器。因为瓷器造型美观、便于洗涤、硬度高,习惯使用金属器皿的外国人在见到中国瓷器后对其钟爱有加。史料记载,御窑的兴盛带动了民窑的发展,明代万历年间,仅景德镇就有十万人从事瓷器生产。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瓷器主要销往亚、非地区,自明代晚期开始,欧美地区已成为中国陶瓷最重要的外销市场。

  “可以说,任何有人迹的地方,都有景德镇的瓷器,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港口,在进行基本建设时,常有中国古陶瓷出土。研究发现,日本、韩国、荷兰、德国和英国等国的陶瓷烧造都是从模仿中国陶瓷开始,然后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吕成龙说。

  此次展出的明代贸易瓷既有来自菲律宾、叙利亚和欧洲的传世器皿,也有日本专门订烧的器物,还有从沉船打捞出水的珍贵瓷器,反映了销往不同市场的中国陶瓷面貌的异同,揭示出当时瓷器的流通转运线路,从中还可窥见明代中期至明末中国陶瓷外销格局的发展与变迁。

  到了清代,瓷器贸易进入“东印度公司时代”,西方各国的需求和审美为中国陶瓷生产带来新的生机,产生了一些全新的造型和纹样。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西方金属器皿,中国古陶瓷之美首先表现为造型丰富,因为讲究象形取意,以模仿大自然的动物、植物、瓜果等形状为主,源自生活,所以使人备感亲切。此外,中国古陶瓷的造型还特别强调完整性,例如,不管是何种瓶子,总是由口、颈、腹、胫、足等组成。而且受传统儒家大而全、和谐美满思想的影响,中国陶瓷很注重均衡性的体现。

  吕成龙说,如果仔细观察,人们还会发现中国古陶瓷造型很强调静态,不太强调动态,外形轮廓总体来说都比较柔和,不生硬,给人以和谐优美的视觉感受。瓷器的装饰技法多种多样,包括刻、划、剔、镂、印、雕塑、塑贴等,装饰纹样也多富含吉祥涵义。

  “瓷器已经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新的时代,中国人要想创造出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品,必须认真研究古陶瓷,在了解古代文化和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理念进行创作,这样的创新才有可能成为经典,中国陶瓷外销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吕成龙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