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窑:并耸七百载 特色独煌煌
2015-08-05 16:30:07 作者:孟繁峰 来源:河北日报 已浏览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井陉窑一直默默无闻。历史文献中几乎见不到太引人注目的记载,也从没有人对它进行过考察,更不知它具体在什么地方,有着怎样的面貌。其实,它的上品有的被误判为邢窑、定窑、磁州窑,甚或郇邑窑的产品。一般的民品,也多被纳入概念模糊的“土定”、“定西窑”之列。1989年秋冬之际井陉窑才开始被发现,199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古陶瓷大家耿宝昌先生将之举为“河北的第四大窑”(前已有邢、定、磁)。

金代大型窑场核心工区的连窑工房

五代白瓷点彩塔式罐

五代三彩凤头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井陉窑一直默默无闻。历史文献中几乎见不到太引人注目的记载,也从没有人对它进行过考察,更不知它具体在什么地方,有着怎样的面貌。其实,它的上品有的被误判为邢窑、定窑、磁州窑,甚或郇邑窑的产品。一般的民品,也多被纳入概念模糊的“土定”、“定西窑”之列。1989年秋冬之际井陉窑才开始被发现,199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古陶瓷大家耿宝昌先生将之举为“河北的第四大窑”(前已有邢、定、磁)。2001年,井陉窑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期,河北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之进行着艰难的抢救发掘。23年过去了,这个曾在中国陶瓷史上长期被遗漏的窑址集群的真实身份,正冲破重重的迷雾与障碍,一点点地被识别出来。
一、四省窑冶之枢
太行八陉之五的井陉,自古又称四省通衢,井陉窑就分布在它的古道旁、山水间。它近距离受到邢、定的熏陶,同时其产品也可见到鹤壁集、当阳峪、磁州、耀州,甚至钧窑等窑冶的影响。形成并丰富了自己的特色,并在冀、晋、陕、豫四省窑冶圈内孕育了风格独具的井陉窑陶瓷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唐朝,白瓷的代表邢窑,取得了“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盛誉,河北耸起了制瓷业的第一座高峰。北宋,天下五大名窑中唯一的白瓷窑口定窑,继承并取代了邢窑,独领白瓷的胜场。东南、东北分别与邢、定二窑相距不过百十公里的井陉窑,自然会受到二者的强大影响,甚至遮蔽。然而,由于地处“四省通衢”,古代它与晋、陕、豫、湘都有直达的通道,产品反映出它与平定、盂县、介休、耀州、磁州、鹤壁、当阳峪、钧窑等窑口也都有密切的关系。考古发掘证实,在邢、定极盛之时,井陉窑并没有熄火,更没有因前邢后定而失去自身的特色,隋代它的烧成技术已完全成熟,唐、五代,它与邢、定同时生产着“官”字款白瓷,成为河朔三镇之一,统治镇、冀、深、赵四州长达160年之久的成德军的官窑。按照元朝编写的《金史•地理志》记载,在整个金代所占据的北半个中国(淮河以北),只有井陉窑(真定府)出产瓷器。处于要塞通衢的井陉窑,成为冀、晋、豫、陕四省窑冶人员来往、产品交流所必经的要枢之窑,故能博取众长,以成特色。
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从上述诸窑身上,也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它们移植井陉窑的创造和发明。故就白瓷生产而言,在邢、定两座陶瓷高峰的近旁,长达七百年之久的时空里,都有第三座高峰井陉窑的存在。依照瓷窑以所在“州”命名的惯例,加上《金史•地理志》关于“真定府产瓷器”的记载,井陉窑理应称做“真定窑”或“真定府窑”。但是在石邑、鹿泉、平山、东垣这些距真定府更近的小城,甚至包括今正定县内,至今尚未发现古瓷窑遗址。依据《正定府志》“真定府产瓷器,明时充贡出井陉”的记载,以产地名之为“井陉窑”。
二、“天赐”的发现
1989年10月,河北省文物局进行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复查,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的井陉复查队,第一站进驻距县城微水镇15公里的天长镇。第二天一大早,笔者就在所住的东关天长影院周边发现了零散分布的金代瓷片和烧窑垫支具碎块。这一“天赐”的发现,揭开了井陉窑再次出世的序幕。
天长镇是旧城关,是陉邑中南部半环绵水最大的一处黄土台地,属于文物富藏区。普查队员们经询问得知,天长影院附近的瓷片是1987年建影院放映大厅开地槽时挖出来的,还没清理干净。经考古队详细地勘察,确认了井陉窑的第1处窑场———东关窑址。
由于窑址完全处于山区,地势的不可选择性,使得窑址废弃后,其上形成了村落、城镇。笔者将这种由土层、建筑双层覆盖的窑(遗)址形态,称之为“双覆盖式”。经历代累积,覆盖层厚,遮蔽严,很少出露,如无一定深度或临界位置的动土,难以发现。这也是此后的发现没有那么“幸运”的原因之一。
除那次文物复查发现6处外,加上1996年、1997年、1999年和2005年由井陉窑考古队所做的补查,在井陉县中北部及井陉矿区中部的绵水、甘陶河及其支流山间水旁的坡台地带,即井陉煤田的分布区域内,共计发现了城关、河东、东窑岭、梅庄、南秀林、冯家沟、北陉、南陉、南防口、南横口、北横口等11处窑址。由此,前后历时16年,分布达160平方公里的大型井陉窑址集群的本体形态,大致显现出来。
上述期间,井陉窑考古队分别对井陉窑遗址进行了四次抢救性发掘,为搞清其烧制的连续性和创烧时间,2004年至2005年,还进行了一次主动性发掘。这些发掘大多是队员们在挖掘机下奋力抢救出的井陉窑重要资料。迄今,总发掘面积1664平方米,清理出唐代作坊1处,宋代作坊1处,金代作坊4处,晚唐窑炉2座半,金代窑炉19座(其中晚唐、金代三彩窑炉2座半)。此外,还两次发掘到隋代的窑址文化层。获得完整或基本完整的井窑瓷器、作坊具近300件,瓷片达20万片,获取了井陉窑在隋、唐、五代、宋、金、元等六个时代,八百年间连续烧造的大量沉睡于地下的珍贵信息和特色独具的稀缺标本,为了解井陉窑的内涵、时代、特征、性质、埋藏状况以及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和实物依据。
三、罕见的窑场
2004年至2005年发掘揭露,一个作坊历经隋、唐、五代、宋、金七百年间未移动位置连续生产。金代井陉窑的生产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不仅如此,发现作坊与窑炉一一连续对应大规模组合生产的情况,这在全国窑址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部分印证了《金史》独记井陉窑的原因。
在对井陉窑的发掘中,有四次发掘到窑炉、五次发掘到作坊。作坊、窑炉如能整合为一体,就取得了一个窑场的基本资料。井陉窑发掘证明,那时的制瓷窑场同中国近代的手工窑场的结构大体相同,也已经包含了堆料(晒)、粉碎、选料、过滤(澄浆)、陈腐、练泥、配釉、制坯、晾烘坯、烧成、入库等几十道工序,有着容纳这些工序的场地、屋棚以及各种设备、设施、人力、物力。2004年至2005年,我们发掘天长镇一个废弃校舍场地,从地表4.3米以下金代作坊层起,向下为宋代作坊层;再下为唐五代作坊层;再下至7.8米为隋代窑冶文化层,上下叠压层次分明,遗迹更替先后有序,所包含的器物,形制演化渐进递变……将顺序反置正是形象而具体的井陉窑陶瓷沿革史,足证在这一地点就连续生产了七百年!
2000年在河东小学北发掘的金代苗姓窑场,组合十分科学紧凑,在作坊的东西两侧,是对称对置的窑炉,其窑门均开向作坊,窑前工作坑有坡道通向作坊,作坊的窑具存放、釉料堆存、釉浆配置、拉坯成型等工房,以及烘坯房等皆建在场地中心。组合对称向心十分规整,连接顺序合理便捷。耿宝昌老先生看后当场建议,“要盖展示棚,一定要永久保存下去!”
2007年至2008年,我们发掘原县二运公司厂院时,在560平方米的矩形范围内清理出西向、南北纵式连续排列的6座大型窑炉,每座窑炉又各分割成独立的棚房,房内一半是窑炉,一半是随窑拉坯、上釉、堆料等工作场。并且这6个大的窑炉棚房是被包含在一座南北长达五十米的外围有厚达0.5米的石块匣钵砌筑的更大房子内,显然它们共属一个大型作坊,其东40米以外的三阶台地上,同时还发掘出大型烘坯房等,二者中间地带另布列着前述的多道工序设施。根据遗迹遗物特征和地层关系判定,它是金代的一处非比寻常的大型窑场。这种古代作坊与窑炉连续直接对应组合在一起的生产情况,在全国瓷窑考古中也很罕见,在河北更是前所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徐光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陶瓷考古研究员刘兰华,北京大学教授、古陶瓷考古学家秦大树等来到井陉窑发掘现场,面对这一场景不由脱口而出:“震撼!要建博物馆保护、展示。”
四、从丰富的品类透视井陉窑
对于“双覆盖”难以主动选择发掘区位的井陉窑址,文物工作者所做的抢救工作付出是巨大的。挖掘机下,那些百年难觅的遗存,稍纵即逝。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些忠实记录着自隋代至元代长达八百年炉火岁月的井陉瓷片,无论已收集到多大的数量,又是怎样的丰富,也只是井陉窑丰厚内涵的一小部分。
隋代的井陉窑出产白瓷及青、黑、褐釉瓷。由于发掘面积过小,收获量微少。所见只碗、杯、盘、豆、钵、罐残片。窑具有三叉支钉、蘑菇状盘柱、泥条垫圈。白瓷胎色有黄白、青灰两种,后者釉下施以白色化妆土。玻璃釉色泛灰。如碗,施釉不到底,内底有三支钉痕。然其器形周正,釉胎结合紧密,呈色稳定,烧制工艺成熟。
唐代,窑址数量大增,后期达到峰值。产品种类显著增加,质量大幅提高。釉色还增加了双色釉(里白外黑、褐)、绿釉、酱釉等。大宗的日用品除碗、盘外,还见盏、托子、碟、花口钵、葫芦瓶、多管瓶、梅瓶、注子、合、罐、盘、水拯、香薰、香炉、灯、砚、瓷塑玩具、摆件等。另有具有窑口特色的双鱼穿带瓶、长颈瓶等;捏塑鞍马散乐俑、白瓷点彩塔式罐等葬器。这一阶段发现的井陉窑精细白瓷质量堪比邢瓷的“类银类雪”,也能达到脱胎程度的白瓷片,较之定窑的“磬声”、“纸薄”毫不逊色。其“官”字款白瓷,字体褚韵柳风,虽只字寸片,也显示出不凡的身价。
宋代,所获遗物较少。仅见盘、花口钵、罐、执壶、枕等。细白瓷续烧。突出的收获是独家制品“天威军官瓶”、单“官”款粗瓷大酒瓶,更重要的发现是中粗瓷中可以确认的是涩圈的出现。这为我们探索井陉窑是“涩圈叠烧法”的创始者提供了依据。
金代,井陉窑大盛。其细白瓷的质量较前并无下降。明显的变化是釉色进一步增加,出现了黄、茶叶末、蟹壳青、仿均、仿建、花釉、孔雀兰釉等达十数种之多。仿定器,从烧制方法到器形模仿都有着突出表现。更显著的变化是颜色釉瓷产量大增,占到了总产量的30%至40%。日用品种类齐全。艺术品瓷如刻划雕剔花方盒、堆贴塑印莲花薰及瓷塑花草山石,各种塑、印、粘贴儒、释、道人物、兽首的制品以及围棋、象棋子小玩具等数十种。这一阶段代表窑口的最突出的主打产品是各种釉色、造型、图案的瓷枕,尤以戳印填彩、镶嵌等花卉、动物、人物纹枕最为独特。
井陉三彩自唐、五代就形成了自有的特点,金代井陉三彩仍在盛烧。除此,重要的发现是大型白、黄、黑、绿、褐五色建筑用砖、瓦的烧造,或将之归入琉璃,但烧成已接近成瓷的温度,多使用高温瓷釉。其黄色鲜艳纯正,黑色漆亮,白、褐色均与其瓷釉无别,其非民用,也非一般地方官府寺庙所能使用,究竟为何处烧造,这同它在金代的窑口性质一起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元代,井陉窑同邢窑、定窑一起衰落,但仍顽强地保持着窑口的特点,成品变得粗笨,窑址数量缩减,已成为一般民窑。明代虽仍烧贡品,但多为缸、坛之类。清、民国虽未熄火,但与隋、唐、宋、金时的井陉窑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五、揭秘十大独特装饰
最能体现井陉窑独立个性的是它的特色装饰。在盛唐时期,井陉窑就在造型与装饰等方面开辟了自己的天地,随后,其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装饰工艺。这正是井陉窑的独特之处,也是它对中国陶瓷史的不朽贡献。
井陉窑的装饰既兼诸窑的长技,又有自己独创,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举凡印、刻、划、篦划、剔、绘、粘贴、捏塑、雕镂、金绘等工艺无不毕具。如印花,至少唐代中期就有了精美的作品,绝非是宋以后才由定窑传来。待到金代定窑印花大盛,这里亦不示弱,1995年河东坡窑址一次金代窖藏就出土了12件完整的井窑印花模子,其中的蜀锦心仰莲盘模、荔枝心重瓣莲纹碟模、荷花型温碗间花璎珞饰内模等至今为定窑所未见。所出瓷片中,池上仙人图、飞龙、蜺戏、仙女双妃图等亦为定窑所缺,可以认为,在印花瓷领域,井、定二窑争奇斗艳,各有千秋,足以能见井窑的实力。
在独创方面,初见如下井陉工艺:
点彩。在井窑唐代的白瓷中就已出现了点彩装饰,其中五代点彩塔式罐腹周饰以团花、束穗为主图,上下七层点彩,为此项装饰的代表作。这一装饰技法一直延续到元、明,成其传统。
戳印。这一技法在金代大盛,制作了人物、动物、花卉等形形色色的大小不等的戳模,小者朵花模、蝴蝶模直径仅半厘米,中等的直径二到四厘米,有旋子花、折枝花、缠枝花、海兽波涛、灵貓戏蝶、乐人击鼓、击钹等。较大的五厘米及以上的有卧鹿、对鹿、奔鹿、奔牛等等,多配套组合使用。发掘中见到枕面排满戳印立鹿、波涛海兽的方块图案,足证上述戳模的存在。
戳印点彩。所见以旋子朵花压印碗心,再以毛笔蘸浓褐釉汁点于花印内。此法凸现了旋子花的立体效果。
戳印填彩。此法是借鉴了珍珠地填彩的技法发展而成,以上述戳模在饰面上戳印之后,印纹内填涂棕褐或黑色釉粉,以彰显画面的纹饰,器表再施以透明釉。
戳印划花填彩。这是以划花和戳印两种技法结合使用的作品,以戳印为主纹。
沥粉。此种装饰见于晚唐、五代以迄宋、金,成为井窑装饰的传统技法。初始以沥粉装饰碗、杯内壁的凸筋,发展到宋、金除传承原作法外,还将沥粉凸线装饰到鼓腹小罐、瓶的外壁,所见有双线、三线一组,或周身满饰等。
沥粉填嵌。此法见于枕饰,先以沥粉法制出枕模,再翻印枕面,形成纹槽,再以沥粉技法填嵌纹槽,待晾干后挂釉、烧成。此法较单独的镶嵌,纹饰更具立体效果。
描金。1998年在抢救发掘窑址中于窑址区的一金墓中清理出金花白瓷盘及金口盏,其特征皆为井瓷。金花者与金花定器无别。在定窑所见的金扣、银扣、铜扣,井陉不见。描金口是以金汁涂于芒口的杯盏口部,此种做法显然较定器的金扣操作更为便捷,出土时盏口熠然生辉,较金扣者也更为俊巧。此开后世描金的先河。
滴点花斑。此种装饰见于井陉窑五代三彩,在绿釉釉面上以浓褐釉汁,滴点器表,出现了三彩中的独特花斑装饰。此后在金代井陉瓷中仍能见到以这种手法装饰的黑釉褐斑花瓷,成为井陉瓷的传统装饰技法。
滴泼交汇。这是独具特点的井陉三彩中的主要施釉方法,往往以浅绿、翠绿为底色,待晾干后,再采用点泼的手法,重点棕黄、深褐、墨绿等花釉,形成重点轻泼的效果,造成与它处三彩蘸点、泼洒等不同的艺术着色。
六、保护与利用的历史使命
井陉窑再次面世23年来,可谓历经苦旅,终于迎来了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县的大好形势。有效保护、规划展示、深入研究、科学利用是河北四大名窑之一的井陉窑十分明确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时代担当。
耿宝昌先生当年曾要求我们盖棚保护展示的井陉窑河东坡苗窑遗址,现在已不复存在。原县二运公司唐、五代、宋、金宏大的窑场,在考古队撤离后,也屡遭破坏。除揭示出来的核心工作区及烘坯房以外,2008年至2009年,一年间其周邻4000多平方米被夷为平地,使这处罕见的大型窑场及相关重要遗存被彻底毁灭。这些激起了周边群众的义愤,控告信转到了相关部门,2011年底,破坏者终于被押上了被告席,判三缓四,罚款8万。然而,那些不能再生的损失再也无法挽回,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邢、定、磁得到了积极有效的保护,都有了科学规划,建成并开放了主题博物馆,出版了相关科学报告、研究著作,产生了各自的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传承和恢复了传统工艺的生产,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文化与经济效应。已带给人们太多太多深刻反思的井陉窑,应该奋起直追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