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邢窑简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邢窑以烧白瓷为主,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与同时代著名的越窑所产青瓷齐名。邢窑在今河北内丘县,唐属邢州。在古代,通常以烧制陶瓷的窑场所在地的州命名,由于内丘在唐代隶属邢州,故得名“邢州瓷窑”,简称“邢窑”,文献都以“邢窑”和“邢瓷”记载。据考证,邢窑的称谓时间,应该在唐代的中期出现,与当时的越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并称“七大名窑”。

 

  邢白瓷的发明与制作,打破了自商代以来,以南方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南方以浙江慈溪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以河北内丘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并驾齐驱、平分秋色的格局,被后人誉为“南青北白”。

 

  邢窑在我国古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窑是我国白瓷的发祥地,中华白瓷的鼻祖。为以后的花瓷、彩瓷出现奠定了基础,是陶瓷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

 

  邢窑创烧于南北朝时期,历经隋唐两代的发展到盛唐时期达到顶峰,成为我国早期生产白瓷的中心,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内丘也成为盛唐时期当之无愧的瓷都。其精美的细白瓷作为贡品送入宫廷,还远销海外。但由于种种原因,唐末五代时期,邢窑逐渐开始衰败,以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白瓷分粗细两类,其特征及鉴定要领:

 

  一、 粗白瓷

 

  1胎色白,胎体厚重,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

 

  2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

 

  3产品有碗、杯、壶、罐、钵和直口平底盘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内满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较明显,部分器物足底外缘有一道切削斜棱。

 

  6光素,无纹饰。

 

  二、 细白瓷

 

  1胎白而细洁,瓷花程度高,胎质坚实致密,胎体厚重。

 

  2釉色白润如雪,微闪黄或闪青,釉厚处呈浅水绿色。

 

  3不施化妆土。

 

  4产品有碗、盏、瓶、罐、喷、盒和烛台等,其中凤头壶、皮囊壶和穿带壶等别具一格。

 

  5碗类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墙壁略高于内墙或相当,挖足较浅(玉环底)或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为器内外、足心满釉,足端露胎。

 

  7光素,无纹饰。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书“翰林”款,为官用瓷。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