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走兽瓷的文化发展趋向

  一、粉彩走兽的涵义

  1、粉彩的定义

  粉彩是一种线条纤秀、画面工整、色彩柔和、绚丽粉润、形象逼真的传统陶瓷釉上彩装饰。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作为一种彩绘方法,其一般是先在载体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据了解,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并获得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粉彩瓷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得所有被描绘的物品都显得质感强,光彩夺目,层次分明,明暗清晰。

  2、走兽的定义

  走兽泛指兽类,包括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等,以前的人还用它来特指衣冠禽兽,还可以用来指屋顶檐角所用装饰物,又称为小兽,它是根据建筑物的体量大小定其使用数量,其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甲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多为象征意义的传说中的异兽。我们在这主要研究讨论的就是第一种,泛指兽类。

  3、粉彩走兽的定义

  什么是粉彩走兽,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对粉彩和走兽的定义有个大概的了解。顾名思义,粉彩走兽指的在白瓷上画上粉彩,然后用走兽填充,这仅仅是我个人对其的理解,在陶瓷学术界中,并没有对其有个准确的定义,但是我从小研究粉彩走兽瓷,结合我多年的经验,我认为粉彩走兽瓷就是粉彩瓷和走兽的相结合,是一个新的创新,是人类又一伟大发明。

  二、粉彩走兽的发展史

  陶瓷彩绘走兽历史悠久,属于粉彩瓷和走兽的完美结合,到了清雍正时期,中国才出现粉彩瓷走兽图。粉彩瓷走兽从清康熙一直到现在,都处于不断发展当中,虽然粉彩走兽一度曾经走过下坡路,但是它具有柔丽雅致的艺术风格、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自然和谐的构图布局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吉祥寓意、中西合璧、文人旨趣等深厚的文化内涵。

  粉彩走兽瓷是在继承和延伸传统中国陶瓷走兽画艺术精髓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色彩和配景的烘托,构建出更加生动形象的走兽。因此,粉彩走兽的描绘需要绘画者具有极深的造诣修为,并且需要构建者不断地对自身的陶瓷知识进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更好的粉彩走兽瓷。

  三、粉彩走兽的文化发展趋势

  l、粉彩走兽文化发展出现低靡的原因

  现在的市场经济越来越不景气,陶瓷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粉彩走兽瓷的发展,更是每况愈下,研究瓷器这么多年,笔者经常在想粉彩走兽瓷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糟糕的情况呢?经过反复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粉彩走兽造型的薄弱和走兽与环境在表现语言上的对立。现在许多画瓷者对构图法则的领悟仍然停留在搬山头、搬树木的初级认识阶段,缺少丝毛形式背后内在的生命意蕴。其实一副好的作品,不仅仅需要构图者好的画工,更加需要作者领会画的意境,这样的作品才能透射出强烈的个人对社会的意识。(2)我认为粉彩走兽停滞不前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它的墨守成规。我们知道,不去改变就不会有所发展,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任何事物的推动下才有所发展,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会使我们落后,而最近几十年,粉彩走兽瓷仍然还是回忆中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肯迈出来。(3)人才的大量流失,外来竞争压力的排挤。最近几十年,潮州瓷逐渐增多,慢慢占据着整个市场,使许多的制瓷中心受到强大的压力,虽然说没有竞争,就不会有进步,但是潮州瓷的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制瓷中心所定价格,这样只会形成恶性的竞争,加之人才的流失,更加使得粉彩走兽雪上加霜,脆弱不堪。

  2、粉彩走兽文化发展的未来之路

  我觉得粉彩走兽瓷要有所发展,必须要进行革命,而革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我认为首先需要的就是进行技术革新

  走兽作品虽为传统的题材,但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的进行创新,这要求我们要用新的表现手法来反映,新的现代化生活环境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陶瓷绘画创作者也应该在新题材、新技法、新工艺的探索上都做出各种尝试,创作各种粉彩走兽的新作品,丰富陶瓷文化的内涵,为粉彩走兽的艺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我们知道,当市场经济出现危机时,只会导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这时我们需要的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起到一个平衡杠杆的作用,使得市场经济和商家的利益达到一个平衡。

  (3)加强对人才的留守及培养

  人才的流失,是造成粉彩走兽出现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想要留住人才,必须加大投资,给他们一个丰厚的待遇。另外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创办人才培养中心,引进优秀的导师,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最后,笔者感到自己研究粉彩走兽这么多年,非常希望粉彩走兽瓷的文化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并且希望它的未来发展之路能越来越光明。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