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雕塑漫谈

紫砂陶一向以茶壶生产为主,这主要是由于茶壶是茶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百姓和文人日常必须的生活用品。在我国农业文明的社会中,实用功能是物质器皿具有生命力的一个价值标准。

  紫砂陶一向以茶壶生产为主,这主要是由于茶壶是茶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百姓和文人日常必须的生活用品。在我国农业文明的社会中,实用功能是物质器皿具有生命力的一个价值标准。

  作为紫砂陶一个门类的紫砂雕塑,其历史几与茶壶同步。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在论及徐友泉时说:“友泉夺其壶土出门去,适见树下眠牛将起,尚屈一足,注视摆塑,曲尽厥状。”这是关于紫砂雕塑的较早的文字记录。周高起介绍另一位名艺人陈仲美,说他曾“至塑大士像,庄严慈悯,神采欲生,璎珞花鬟,不可思议”。传说时大彬为母亲祝寿,捏塑过观音像。这些都足以证明紫砂雕塑的渊源,但同时也说明,塑像作品的问世,仅是紫砂艺人在造壶以外的闲情偶寄。

  因为紫砂雕塑是陈设工艺品,与茶壶、花盆等实用工艺品不同,从业人员少,欣赏的人少,没有形成大的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传世的作品就更加寥寥。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紫砂雕塑这门工艺便濒于湮没,只有陶塑小玩偶在生产。

  紫砂雕塑的恢复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由于题材、内容方面的政治性限制,曾三起三落,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在有关方面的支持及有识之士的努力下,这门工艺才获得新生并发扬光大。

  作为民间艺术的一部分,紫砂雕塑艺术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俗文化和其他艺术的影响,即便是传统的佛像题材的作品,也多有浓重的民族民间文化色彩。

  民间雕塑活泼、夸张,形体动作大,极富生命力,手法上注重装饰效果。紫砂雕塑也受此影响。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它的题材面比较窄,从业人员囿于对传统作品的仿制,创新意识薄弱,大多局限于知足常乐的生存状态的描摹,以及对美好愿望的表达及其追求上,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及“观音”、“如来”等。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从业人员的文化底蕴不足、文学素养不高也是重要方面。既要保持它的传统,又要注入新的活力,扩充它的语言表现能力,是紫砂雕塑艺术面对的重大课题。紫砂材质凝重、深沉、素朴,适合成为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载体。时代的进步、发展,也要求紫砂雕塑有新的表现内容和相适应的表现手法。

  目前,紫砂雕塑的题材比较广泛,有历史人物题材,有现实生活题材,也有佛像题材;手法上多以写实为主,但也有变形、夸张之例;有单件人物的作品,也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组合的作品。

  充分发挥材质不施釉、不施彩,线条走势清晰的特点,有利于明快、准确地表现塑像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注重细节,包括衣领、袍带、衣服褶皱、服饰花纹的刻画,以求逼真传神;更重要的是注重典型环境的构思和营造,以及体现典型性格的“画龙点睛”的处理、表现——这就是紫砂雕塑区别于瓷雕、泥塑和其他陶塑的特殊语汇。

  紫砂雕塑中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多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较明显。如“萧翼赚《兰亭》”,一为辨才和尚,一为微服的监察御史萧翼。萧翼受唐太宗之命,到越州辨才和尚处计赚王羲之《兰亭序》真迹。萧翼伪装的卑谦恭顺、唯唯诺诺的神情,辨才和尚借出珍爱秘本前的反复叮咛,甚至严词厉色,都有生动刻画。

  也不乏追求“形而上”的作品,如“坐八怪”。这是由八个坐姿怪诞的人物组成的群塑作品。从他们各不相同的姿态、动作、表情,去探求在一定范围人们所可能做到、可能达到的某种极致,给人们以各不相同的人生感受。

  由于注重人材的培养,紫砂雕塑事业由小到大,发展迅速,近年来在海内外影响渐大。但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学子半途而废,成为金钱的俘虏而自断艺术生命,令人惋惜;所幸对紫砂雕塑艺术孜孜以求的大有人在,足可告慰。

  近年来,港澳台地区特别热衷紫砂雕塑的佛像题材,如观音、布袋和尚、如来大佛等;日本则偏好于中国历史小说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泰国、马来西亚瞩目于本国化的佛教人物造型,而美国华人圈则对反映中国民俗风情的题材感兴趣。

  紫砂雕塑的出路,还在于室外雕塑,尤其是紫砂大型浮雕的被广泛陈列。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