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中的鹧鸪斑

油滴在宋代也被称为“鹧鸪斑”,是因其酷似鹧鸪鸟胸部羽毛的斑纹。油滴盏和兔毫盏一样,都是当时倍受珍视的饮茶用具,宋人有诗云:“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油滴在宋代也被称为“鹧鸪斑”,是因其酷似鹧鸪鸟胸部羽毛的斑纹。油滴盏和兔毫盏一样,都是当时倍受珍视的饮茶用具,宋人有诗云:“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

 

  油滴在宋代也被称为“鹧鸪斑”,是因其酷似鹧鸪鸟胸部羽毛的斑纹。油滴盏和兔毫盏一样,都是当时倍受珍视的饮茶用具,宋人有诗云:“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

 

  鹧鸪斑釉的记载初见于宋初的《清异录》:“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黄山谷诗云“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从中可知带鹧鸪鸟羽斑花纹的黑釉盏宋初以来便深得骚客文人和茶人爱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鹧鸪斑乍看之下就像是油滴的形状一样,据说南宋皇帝喜好茶道,当时的天下名茶产自福建武夷山,御用茶具的生产基地也在福建,其中作工最精湛者产自建阳市水 吉镇,名为「建盏」,建盏上就布满鹧鸪斑。后来异族入侵,元朝灭了宋朝,连年征战、人民流离失所,建盏的烧制中断,鹧鸪斑技艺也因而失传,至今只剩日本大 阪东洋陶瓷美术馆珍藏四个建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什么流传至今的建窑鹧鸪斑盏却如凤毛麟角,十分罕见呢?原因有二:一是技术层面上的,因为建窑鹧鸪斑盏的加工工艺比较复杂,乃是在黑釉盏上先过釉,然后 采用点滴铅白成斑点状,再入窑烧制,这样制作的结果是效率很低,要么温度过高铅白融化脱落,要么就生烧而无法附着,所以能够完整流传下来的鹧鸪斑盏就少之 又少了。第二个原因相对起来可能更为重要,乃是文化层面上的。宋代崇尚理学,崇尚自然,崇尚清简,建窑盏也是因此而兴盛起来的。但是建窑鹧鸪斑盏则完全是 人为添加装饰,与纯简自然的理念不相符合,因此即使在当时,虽然烧造的纵向时间延续很长,但是实际上真正烧制的产品却不多。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