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哥弟窑的艺术特点 哥窑弟窑全揭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哥窑

 

  龙泉青瓷始于南宋,南宋皇朝自公元1127年,金国击败大宋,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康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正式即位,建都临安(今杭州市),是为宋高宗。

 

  宋高宗赵构在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临安”,便是南宋统治者求“临时安宁”的意思。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前期在北宋时期就生产一些日用器皿及冥器,供当地民间使用。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浙江的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云和、遂昌、缙云、泰顺、文成、永嘉都有窑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南宋初,随着北方原官窑的大批窑工"随驾南来",这批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落户龙泉,重操旧业,把北方的制瓷技术融合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窑对龙泉窑的影响,使龙泉窑产品技艺大进,质量不断提高。

 

  当时龙泉青瓷生产厂家中,有兄弟2家在众多窑厂中脱颖而出,哥哥研制生产的称“哥窑”,工艺以“裂纹”为其特色,俗称“开片”。真品多为薄胎厚釉,釉层丰 厚滋润,紫口铁足,出窑后纹线不着色,有文献载:“颇似官窑,以碎纹著名,有裂痕百条者号百圾碎,亦有作鱼子纹者,但仍以釉水纯粹无纹者为最上。”

 

  真正的“传世哥窑”作品传世极少,目前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处少量收藏,至今尚未见墓葬出土。其特点为黑胎开片,纹线为“金丝铁线”,釉色多为炒米黄和灰青。

 

  弟弟研制一般青瓷为主称“弟窑”,器形规整端巧,器物釉色十分迷人,釉面有滋润感。宋元之际的产品釉料属乳浊釉,釉层中有许多细小均匀、肉眼难   以看清的气 泡,由于这些密集的小气泡对光线产生散射作用,使器表出现滋润如玉的效果,“弟窑”产品即白胎青釉类,呈粉青、梅子青、豆青等色。

 

  南宋龙泉青瓷,其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而矮,纹饰以刻划花为主,印花、贴花少见。纹饰多见云纹、水波纹、游鱼,还印有“金玉满堂”、“河滨遗范”等铭文

 

  因为兄弟两窑生产的瓷器质量上优,被南宋皇朝选中而进贡宫中,所以与河北定州的定窑、河南汝州的汝窑、河南禹州的钧窑一幷称作宋代4大名官窑。也有人把哥弟窑分开为2个窑,而称作古代5大名官窑。

 

  艺术特点:

 

  1.纯手工用哥窑瓷泥与弟窑瓷泥衔接拉胚,能达到天衣无缝,饱满、大气、精准,难度极大;

 

  2.两种瓷泥在火中互相融合不生断裂极其稀有,全靠天成;

 

  3.哥窑开片自然神奇,弟窑釉色水润清雅,完美合一,堪称窑宝。

 

  【哥弟窑小知识】

 

  “哥弟窑”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五大名窑”之一,源于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哥窑”以紫口铁足、釉裂成纹,变幻见长,釉层饱满 丰润,釉色清雅、浑厚,素有“金丝铁线”之美称。“弟窑“则以晶莹润泽、釉色葱绿而闻名天下。白胎厚釉,光泽柔和,蕴润如美玉,以“梅子青”、“粉青”最 为名贵。“哥弟窑“瓷器过去一直为宫廷所用,现今有百余件精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尊享其“国宝”之地位。它有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对哥弟 窑瓷器的拥有和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与艺术涵养,一件佳作无论是原料的稀有性和艺术效果的无法复制性都奠定了它的高收藏价值和传承价值。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