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器型较为独特的陶瓷制品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中国古代陶瓷中比较独特的器型,并将逐一介绍各自特点、流行年代、不同年代的造型差异及烧制常用的材质等。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中国古代陶瓷中比较独特的器型,并将逐一介绍各自特点、流行年代、不同年代的造型差异及烧制常用的材质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彩绘四系陶罍

 

  罍[léi] :商周至汉代的盛酒或盛水器。质地有灰陶、白陶、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和青瓷制品。常见器形为小口,短劲、丰肩、深腹、平底。肩部两同侧有双鼻,西周后期多无鼻。商代原始青瓷罍多为敛口,深腹,圜底,至西周起演变为低领折肩,下附圈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春秋印纹陶卣

 

  卣[yǒu] :陶质酒具,多以泥质灰陶和白陶制作,流行于商代晚期,造型为剑口,长颈,带鼻,深腹,圈足。也有仿青铜卣,为直口,长颈,鼓腹,圈足,颈部有两竖耳,附盖。器身装饰刻划、镂孔纹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玄纹大陶豆

 

  豆 :陶瓷餐具,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造型多为浅盘或浅钵形,下附高圈足。器足有喇叭形、镂孔喇叭形、竹节细把形、高柄把形等。质地有灰陶、黑陶、白陶、印纹硬陶及瓷制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灰陶盉

 

  盉[hé] :古代酒具,一般为圆口,深腹,早期口部有流,后期流置于腹上,有的附柄;三足。陶盉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马家浜、良渚、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商代陶盉为敛口,圆肩,管状短流,带鋬,有三袋足。陶盉至汉代仍有生产,山东临沂西汉墓即曾出土带盖兽头形流陶盉。原始青瓷盉始于西周,造型仿青铜器,有兽头形流和提梁,有的器腹不通,多为陪葬冥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彩陶觚

 

  觚[gū] : 陶质酒具。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夏商较为流行,早期器形为喇叭侈口,细腰,高身,平底,商代后期有的为圜底,下附圈足。商周时代青铜觚流行,陶觚多为仿制,用作陪葬冥器。仿青铜觚的瓷质花瓶,称"花觚",流行于元、明、清时代。器形仍为敞口细身,圈足。明代花觚器身直下,清康熙以后腰部凸出。另有一种器形,器身较粗壮,长颈,高圈足,鼓出的小圆腹四周凸起四道棱戟。有青花、斗彩、单色釉等品种,有的在器腹部装饰堆贴或印花纹饰、干隆、嘉庆年间所制还有一种细身的觚,腰际堆塑一条蟠螭,施素三彩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珐琅兽面纹方觚

 

  方口觚 : 觚的一种造型,陈设瓷,流行于明万历、天启时期,因口、腹、足均作方形而得名。如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天启青花花卉纹觚,方口外敞,方颈较长,方腹饰有扉棱,方足外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酒具:爵

 

  爵 : 古代陶瓷饮酒用具。夏文化遗址中始见泥质灰陶和白陶制品。器身似敞口杯,口沿一侧有流,一侧有尖尾,有的无尾。器身一侧有鋬,平底,三锥状足。也有的为粗腰、鼓腹、圜底,流两侧附加泥钉,还有敛口、折肩、细腰、袋状足,或敞口、口沿有柱的式样。商代较为流行,并发展为青铜制品,西周以后逐渐衰落。明、清时期景德镇、德化、龙泉等窑都烧制仿青铜器的瓷爵,主要作为陈设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灰陶单耳三足斝

 

  斝[jiǎ] :古代陶瓷温酒具,始见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夹砂陶瓷,侈口,束颈,腹较深,圜底,下承三袋足。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号文化出现作为饮酒具的白陶斝,器形似爵,但无流,有的有双耳、三袋足。商代出现单柄陶斝,与青铜斝并存。至西周晚期消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白陶鬶

 

  鬶[guī] :新石器时代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主要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始见于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盛行,延续至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至商代。后期演变为酒具。早期造型为圆腹,短颈,口部有扁流,带鋬,三实足;中期器腹渐扁,直颈前移,鸟嘴形流口,三实足;晚期足部演变为袋足。山东龙山文化的陶瓷鬶颈部加粗,有的甚至与腹部连成一体,三足有袋足和圆锥形实足,鸟嘴形流加大并朝天上扬。鋬渐粗壮,呈绞索形。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至商代的白陶鬶制作更加精美,有的口沿装饰锯齿形花边,鬶上有长方形镂孔,流外侧贴饰两个对称的乳钉形凸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红陶甗

 

  甗[yǎn] :陶瓷炊具,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流行,由甑与鬲流接而成。下半部为鬲,用以盛水和加热;上半部为甑,盛放蒸食物,与下面的鬲相配合,可蒸热或蒸熟食物。陶甗多为灰陶和黑灰陶质,器身有绳纹,有的在口沿下有鸡冠状附加堆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釉里红芦雁纹匜

 

  匜[yí] :盥洗用具,有泥质陶和瓷器制品。陶匜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匜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基本器形为浅圆钵形器身,平底或圈足,亦有仿青铜器装有三足的;口沿一侧有较宽的流,有的瓷匜在流下部有一圆环形小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越窑青釉龙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