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窑瓷器品种大全(二)

青花五彩瓷是广义上的斗彩瓷。清康熙朝以前的五彩瓷中的蓝彩用青花表现,所以称青花五彩,最早见于明代宣德年间。完整器仅见于西藏萨迦寺保藏的官窑梵文莲池鸳鸯纹碗。景德镇珠山御窑厂也出土了三件同纹饰的碗、盘,但它们是作为次品打碎的,可见萨迦寺所藏碗的珍贵。当时,宣德皇帝承袭永乐皇帝的做法,不惜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厚待西藏的法王、大国师,安定西藏的政局。青花五彩梵文莲池鸳鸯纹碗应该是为此意图而做之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花五彩瓷

 

  青花五彩瓷是广义上的斗彩瓷。清康熙朝以前的五彩瓷中的蓝彩用青花表现,所以称青花五彩,最早见于明代宣德年间。完整器仅见于西藏萨迦寺保藏的官窑梵文莲池鸳鸯纹碗。景德镇珠山御窑厂也出土了三件同纹饰的碗、盘,但它们是作为次品打碎的,可见萨迦寺所藏碗的珍贵。当时,宣德皇帝承袭永乐皇帝的做法,不惜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厚待西藏的法王、大国师,安定西藏的政局。青花五彩梵文莲池鸳鸯纹碗应该是为此意图而做之物。

 

  釉上彩瓷

 

  制作釉上彩瓷,须先经1300℃的高温烧成白釉瓷,再于上绘画,最后经烘烤而成。

 

  五彩瓷

 

  五彩瓷是以多种彩料绘画的釉上彩瓷,五彩是泛指。明早期的五彩器不多,色彩也较单调,主要有红、绿、黄三色,而以红、绿彩为多。明代至清康熙早期,以青花五彩(晚清时期被称为古彩)形式表现。清康熙年间是五彩的鼎盛期,此期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黒彩,五彩成为纯粹的釉上彩。除原先的白地五彩外,还有以黄、黑、米色、豆青色为地的五彩瓷,造型以大型民窑器为多,多以戏曲故事为绘画题材。

 

  素三彩瓷

 

  素三彩瓷因不用红色,而以黄、绿、紫三色为主要色彩,故名。三色是统称,有时仅用紫、绿两色。官窑素三彩瓷始于明代成化朝,成化官窑素三彩香薰是所见最早的一件官窑素三彩佳器。明正德和清康熙两朝是素三彩瓷的鼎盛期。清康熙素三彩瓷中还有许多小品种,如雕地素三彩、虎皮斑彩等。

 

  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是清官窑最名贵的品种,烧制的时代在康、雍、乾三朝。珐琅是用硼砂、玻璃粉、石英加铅、锡等氧化物后,制成的一种涂料。烧制珐琅彩瓷须先在景德镇烧好极细的白瓷,运到北京紫金城内,再由宫廷画师用进口的珐琅料绘画,最后入炉以 750℃左右的温度烘烤而成。它是宫廷玩物,民间难得一窥。康、雍、乾三朝的珐琅彩瓷各有特色。康熙年间的以色地为多,上面绘着极有立体感的花卉纹;雍正朝的多以白釉为地,器物的一侧绘工笔画,另一侧书与画面相配的诗文;乾隆朝的上乘康、雍二朝,还出现一些以西洋人物为题材的纹饰。民间将乾隆朝继承雍正风格的珐琅彩瓷称为\"古月轩\"。雍正珐琅彩瓷中还有用单色蓝。红彩绘画的品种。珐琅彩瓷的底部都有款,精品为料款。

 

  粉彩瓷

 

  粉彩瓷始于康熙朝,发展于雍正时期,盛于乾隆年间,此后,一直为清代釉上彩之首要品种。粉彩瓷由于在原料中使用了含砷的玻璃白,在描绘纹样时表现出浓淡层次,有粉质感,故名。因雍正、乾隆时期吸收了珐琅彩用油调彩料的\"洋”法,故乾隆朝的官窑粉彩瓷又有洋彩之称。粉彩瓷,雍正朝的最为秀美,乾隆时期的多用色地,且纹饰布局繁缛,题材画必有意,最为精细。

 

  水墨五彩瓷

 

  水墨五彩瓷仅光绪官窑有见,器型多为花盆。它是学习元代黄公望而创制的一种以水墨勾线,以淡赭石渲染的山水人物画。它以中国画入瓷画,先用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勾勒线条,再染上淡赭和极少的水绿、草绿和淡蓝等彩,并题跋留名,然后用低温烘烧而成,使瓷画的效果与纸绢浅降彩画相似,所以有水墨五彩一名。可能是慈禧太后青睐色彩浓艳的粉彩瓷,而不喜欢这种相比之下色彩淡雅并作诗题跋,带有文人气息的品种,故作品数量极少,在官窑之作中未成气候,但它却滥觞了清末民初的浅降彩瓷。以至于以景德镇\"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批作者所绘制的浅降彩瓷画,在当时的瓷坛上名燥一时。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