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装饰颜料之艳墨背后的故事

陶瓷装饰颜料之艳墨的发现来自于已故陶瓷艺术大师孙根生。他曾是星火瓷厂初创时期的绘画工人,以工笔绘画松鹰着称,和后来因设计“毛瓷”红月季花面而名声大着的高级工艺美术大师李人中的老师邓元襄同为建国后醴陵瓷业的首批彩绘艺人。

  陶瓷装饰颜料之艳墨的发现来自于已故陶瓷艺术大师孙根生。他曾是星火瓷厂初创时期的绘画工人,以工笔绘画松鹰着称,和后来因设计“毛瓷”红月季花面而名声大着的高级工艺美术大师李人中的老师邓元襄同为建国后醴陵瓷业的首批彩绘艺人。

  在建国后醴陵挖掘和完善釉下五彩陶瓷技艺的过程中,邓元襄、孙根生等绘画艺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了丰富釉下瓷器的绘画色彩,他们不断测试,摸索不同的颜料在高温条件下的发色效果,相继发现了釉下海蓝、釉下桃红等颜料。当时,釉下黑色颜料的试制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原来使用的颜料使用得淡的时侯,就变成褐色,无法表达国画的水墨意境;使用得浓了,就堆成焦黑的线条,毫无生气,几乎无法完成五彩绘画中的线条勾勒功能。邓元襄等艺人听说氧化釉在高温下还原由黄转黑,最后呈现出明亮的黑色,极具装饰效果,就四处寻找这种颜料。

  醴陵贺家桥一带有铀矿,只是天然的釉矿石评为太低,而且属于国家严格控制开采和冶炼的军事核工业原料。当时,在株洲地区进行氧化釉提炼的是601厂,厂长正好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醴陵人耿飙的一个老部下。醴陵瓷业公司辗转找到北京,讲明来意。耿飙高兴的作出批示,601厂特别为醴陵瓷业提供一批数量极为有限的氧化釉。这批原料被严格控制,分别配给群力、陶瓷研究所、星火三个厂家使用。星火瓷厂就交给孙根生、邓元襄、谢鸿杰等三位政治可靠、技术成熟的攻击画工使用。孙细根使用这种颜料画出梅雀瓶和莲子瓶等代表陶瓷作品。这种独特的黑色颜料,因其发色充分,且烧成之后富有光泽,被业界称为“艳墨”。但是,因为个人习惯,工人在绘画过程中需要不断蘸取口水将画笔啜出峰头,孙根生不幸遭受过量的铀元素放射性,后来就因为口腔癌去世。这也算得上是为釉下五彩付出的最为沉重的代价了。

  后来,经过广州某研究机构的化验,经过高温煅烧之后被密封在釉质底下的氧化釉没有放射性外泄了。但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作出规定,永久禁止使用这种颜料。所以,目前存世的艳墨作品及其有限,而有限的艳墨作品中尤其以孙氏的松树老鹰花面最得其艳而不俗的风韵。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