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瓷 景德镇的世代传承(一)

一如这里的许多手艺人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景德镇是一座活着的千年窑口,但如何在传统的沃土上培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葩,或许还要静待时间来润养。

  一如这里的许多手艺人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景德镇是一座活着的千年窑口,但如何在传统的沃土上培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葩,或许还要静待时间来润养。

  1004年,晨光熹微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江南离了秋月,渐生寒意。

  真宗皇帝赵恒承袭大统已是第八个年头,继位以来在吏治和经济上的锐意改革已经初现成效,社会政治清明,历年年景颇丰,赵宋王朝进入了后世所称的咸平之治时期。然而,自是年正月始,天象却频频有异,灾祸不断。年初京师连续三次地震,二月,冀、益、黎、雅诸州发生地震。四月,邢州、瀛州亦地震。天灾伴同人祸,北方边境的契丹人,在蛰伏多年后又有蠢蠢欲动之势。

  辽国大军挥兵南下的消息传至浮梁县时,战事已渐渐吃紧,辽军一路攻城掠地,直抵澶州,意欲饮马黄河,剑指中原帝都汴京。烽火与厮杀声隔了崇山峻岭,到昌江之南的景德镇时已稀释得所剩无几。入宋四十余年,北境一直战事不断,更遑论五代十国的混乱并未走远,对战争的恐慌情绪在经年累月中已渐至淡漠,此时人们更在意的,或许是已烧至高温的窑炉,里面烧制的是真宗御令进贡的青白瓷,不久前,正因为这些精美的瓷器,真宗将他的年号“景德”赐予这里,更替了旧名昌南。而此时的宋真宗,正在迁都和御驾亲征之间摇摆不定,已无暇他顾。

  地处黄山余脉下的景德镇,东北及西部群山林立,东南部为丘陵,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境内的昌江,穿过小城,注入鄱阳湖。此地瓷土及柴木资源丰富,水运便利,据史料记载,自汉代便开始制作陶器,唐代进贡。《邑志》有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然而,这些朝代并未有传世之作留存,瓷器精美程度已不得知。

  五代时,昌南制瓷以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类为主,青瓷的胎釉与同时期的越窑器极为相似,几可乱真。但直至宋初,昌南仍是以传统农耕为主的小镇,瓷窑多分布于农村,匠人农闲时烧窑制瓷,处于一种且耕且陶的状态,瓷业并不突出。瓷器形制延续了五代时期的风格特征,使用白胎,而釉色却有了新的发展,在五代配置青釉和白釉的基础上,独创了影青釉,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上好的青白瓷,瓷质细腻,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有素肌玉骨之象,正是符合了中原瓷器素来追求的瓷器类玉的审美要求。青白瓷一经烧制后,颇得宋真宗之意,“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着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窑里的火焰跳动着,映在工匠粗砺的脸上。千里之外,攻城的火光隔了黄河,烙在王朝的心口上。

  战火并未蔓延过来,这一年的年底,宋真宗在战争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和辽国订立和约,向辽岁贡巨额白银绢布,史称“澶渊之盟”。

  1369年,黄金时代

  今年入梅比往年迟,雨水似是多积了几日,一旦落下来便没个分寸,自清晨到入暮,雨水如注,碎在屋檐上,复又沿着沟瓦滚落进天井里,浇得这所五百多年的老宅子更是幽暗清冷。江建新翻动着地上等待复原的碎瓷片,蓦地想起了老所长刘新园先生,若是先生还在,他应该很是喜欢品陶斋里现在这样的气氛。

  他还记得,刘先生带着考古组成员搬进这栋明时宅院是1989年,那一年,因为之前对永乐、宣德、成化官窑瓷器的考古发掘卓有成效,江西省政府将他们这几个人组成的陶瓷考古小组从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里分立出来,成立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办公地点设在昌江边的明代民宅里,刘先生将它取名为“品陶斋”。

  在过去,陶瓷考古从未被纳入科学的考古体系之中,并不受重视。在刘新园到来之前,景德镇的陶瓷田野考古几乎还是一片空白,1980年代初,刘新园挑选了六七个人,成立了窑址考古小组,其中就包括刚从南昌大学毕业分配来景德镇的江建新。他们的第一次规模性的窑址考古发现是在1982年。临近除夕,景德镇市政部门在珠山铺设地下电缆线时,推土机挖出了许多古代瓷片,刘新园恰好路过,他发现这不是窑业垃圾,也不是景德镇随处可见的渣饼堆,便迅速地组织考古队夜以继日地发掘,后经仔细考证,证实这些瓷片分属于明代宣德官窑和叠压在下面的永乐官窑所产瓷器。在随后的几年里,又在珠山一带相继发现正统官窑瓷片、成化官窑瓷片。1988年,考古队在珠山东麓附近发掘出洪武官窑瓷片,更加证实了这里便是有明一代的官窑旧址。

  近年从景德镇湖田窑、湘湖窑等古窑址挖掘出的各时代瓷器

  1369年,朱元璋开国后的第二年,着令在景德镇珠山设置专供烧造宫廷用瓷的陶厂,即后世所称洪武官窑。自北宋年间尚未从农业中分离的制瓷小镇,到明初主要的官家窑场,景德镇在三百年间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蜕变。北宋末年至元前期,因北方战乱频仍,北方各窑口工匠南迁带来成熟的制瓷技艺和窑炉技术,景德镇瓷业获得发展契机,开始从农村向镇市集中,出现了独立的家庭手工业作坊,瓷窑内部开始形成初步的技术分工,而一群离开土地进入城镇,将世代以制瓷技艺为生的职业匠人也随之开始出现。元代,政府在此建立浮梁瓷局,瓷石掺和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初次应用于制瓷工艺中,将烧制温度提高到1300摄氏度以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这一时期烧制出的青花瓷,实现了中国制瓷业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景德镇在全国各大窑口中的地位有了质的转变。

  洪武年间设立的从事生产的官窑,同后来宣德年间设立的御器厂是有一定分别的。这一时期景德镇生产的官窑瓷器主要供宫廷日常用瓷、礼祭器等。

  但为防止落选品流出,已开始如后世御窑厂一般集中打碎掩埋。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初,诏令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并派督陶官监察御用瓷的制造,御用瓷自此从官用瓷中分离出来,专门生产御用瓷的御器厂作为一种特殊的官窑而存在,并一直延续至清末。

  宣德十年间,盛世太平,是中国陶瓷史中的黄金十年,宣德官窑以其产品量多而质优,被称为历代官窑之冠。从1982年发掘出宣德官窑之后,考古所在1983年、1984年、1988年和1993年相继在明御窑厂故址一带发现数以万计的宣德官窑瓷片,落选品尚且如此庞大,可见当时生产之巨。

  明代官窑和御用瓷的出现,集中了最好的原料、高技艺工匠,并内官监出的样式、严格的生产制度,在各个时期皆生产出代表性的精美品种。如永宣时期的甜白瓷、薄胎瓷、青花;成化时期的脱胎瓷、斗彩、孔雀绿;正德时期的素三彩??而时人认为,“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五彩,堆填深厚,而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故宣不及成。然二窑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也。”

  江建新对比了考古所历年发掘的永乐、宣德、成化官窑青花瓷片复原后的瓷器,推测人们之所以尤为青睐宣德青花,或许是因为“宣德青花色泽既有永乐青花深厚浓丽,又有成化青花清新淡雅”,二者相映成趣,形成一种别有韵味的色调。除此之外,宣德官窑器纹饰丰富,出现永乐青花中少有的花果并存图、线描人物图,以及相同的纹饰采用不同的装饰等变化。而时人所谓成化五彩即现有所说的成化“斗彩”。在1987年至1988年间,考古所为配合基建,在御窑厂东北侧的成化官窑遗址作了非常精细的发掘,并复原出各时期的瓷器近千件,品陶斋成为世界范围内收藏成化官窑瓷器最多,器型种类最丰富的地方。成化斗彩与宣德时期相比,纹饰更为丰富,江建新略略统计过,约莫有30多种不同的画面。最为优胜处在于填色颜料的色阶变得丰富,宣德斗彩之釉上诸色堆填浓厚,绿色仅有大绿一种,紫色也只有丁香紫一色,而成化斗彩绿色有大绿、苦绿、水绿三种,紫有茄花紫和丁香紫二色,其色域比宣德宽广,因而显得灵巧雅致。刘新园先生后来曾着文说,“成化斗彩在中国彩瓷中有如荷叶上滚动的露珠,具有一种极为特殊的轻盈、晶莹美,这也许是清代热闹的五彩和丰富的珐琅彩未能取代它的原因吧。”

  刘先生最后一次回品陶斋是下世前的半个月,为景德镇湖田窑出书撰写序言而来,先生的学术生涯起步于湖田窑的研究,最后竟也终于湖田窑。江建新去病房探望时,老人已语不成句,却依旧记挂着品陶斋,这里安放了他人生中最好的二十多年,也盛放着自洪武二年至万历三十六年间大批珍贵的官窑遗物,景德镇最好的230余年。他将它们一并托付给了自己二十多年前选择的后生,嘱他“将来也要交给可靠的人手里,千万莫要散失”,那是最后一面。

  天光渐暗的时候,雨也下得轻巧了些,室内寂然,只听得碎瓷间的磕碰声,江建新在瓷片堆里扒拉了几下,终于找到那只宣德官窑的甜白釉罐散落的最后一块碎片。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