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 | 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陶器发展史

夏至战国时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陶器已经丧失了前一时期的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青铜礼器和生活、生产用器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陶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传统的面貌,但器型、纹样模仿青铜器的做法相当流行。

  夏至战国时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陶器已经丧失了前一时期的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青铜礼器和生活、生产用器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陶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传统的面貌,但器型、纹样模仿青铜器的做法相当流行。烧陶窑炉的发展为冶炼青铜炼炉的创制提供了启示;而能用火候较高的温度冶炼青铜,又为改进陶窑炉进一步烧制出耐温较高的白陶器和原始瓷器创造了条件。

  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白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此期出土的器型以三足盘、觚等为主,并饰以龙纹、兽面纹饰,与当时青铜器的特点保持同步。

  商代烧制的灰陶器和白陶器,品种较前增多,烧成温度和质量也有提高。陶器表面有拍印绳纹、弦纹等纹饰,也开始出现一些动物、几何形图案。

  西周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通常以三角纹、几何纹、弦纹等为主要装饰,印工规整,多为炊器,显然陶器已经基本退出了社会礼仪用器的舞台,成为纯粹的生活用具。春秋时期的印纹硬陶比较有代表性,以夔纹、席纹常见,朱绘彩陶器多模拟礼器,这种礼器远非传统的周礼所代表的贵族礼仪制度的体现,而是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礼制和社会等级制度被逐渐打破后的新的社会现象。

  战国时期以陶器代替铜器为明器入葬已成习俗,制陶工艺受到发达的漆器、铜器工艺影响,以印纹硬陶为主,对陶表面处理装饰的创新工艺有磨光、轧亮、铺施漆衣彩绘等。最为流行的装饰是彩绘云雷纹、兽面纹、涡纹,纹饰清新、色彩绚丽。虽然当时诸国的制陶技艺差别明显,但陶器的造型和装饰纹样的变化却十分丰富。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