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 | 釉里红与钧瓷红斑的渊源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而元代的统治者尚白,只有汉民族才尚红。为什么它会出现在元代?这是笔者学习研究历代瓷器的演变过程才弄明白的一个问题。元代作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上面已经提到。关键是元代的历任君主没有听说和记载过有那一位对瓷器情由独中,这与他们的民俗和个人文化修养有关。因此,元代无官窑不是没有道理。从五代的周世宗开始有官窑“柴窑”到宋代的赵佶的“北宋官窑”以及到后来的明清时期在景德镇设立官窑都与皇帝的喜爱艺术有关。而元代没这方面的记载和传说。另外,就今天而言,吵的最凶的元青花,有些人说至正时期景德镇烧的元清花是官窑瓷。这是对中国瓷器的发展史不了解,也是对元代当权者的审美和生活习俗的不懂。元青花固然在青花的发色上看着很美,但器型硕大、彪悍粗旷。不符合皇家的审美观点,更不符合汉民族和文人的审美观念。道是有元代游牧民族的特点,符合军队和集体生活使用的日用器,这与游牧民族喜欢大碗吃肉、大碗喝酒有关。同时也符合欧州人的习惯,今天有研究者指出元青花多为出口瓷,笔者支持这一观点。另外,从元代的卵白釉枢府瓷中可证明这一点,枢府瓷是官家定烧的瓷器,用来祭祀之用。从目前发现的枢府瓷来和元青花比较,不难看出这两种瓷器的制瓷工艺特点的明显不同,精与粗不攻自破。再就是当局者尚白不尚青与红,这是不争的事实。青花和釉里红都是这个时期在宋代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品种,青花是在宋青花的基础上发展的,无非是宋代使用的是国产钴料,在元代由于和国外的贸易往来进口了苏麻离青料才是这种颜色比国产料呈色更艳丽而已。釉里红是在宋代的钧瓷窑变挂红的基础上利用铜作为釉中原料而发展创烧的一种釉下彩。这一点充分证明了瓷器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而也证明元代瓷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因为,在元代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巳经走向衰落,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中心仍是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山西等地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胳粗,有大气泡和棕眼。颜色一般是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流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从元钧的挂红有人工涂抹的迹象可以证明在这个时期窑工已经知道铜是窑变红的主要因素。所以,笔者认为釉里红瓷器,是在宋代钧窑窑变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上)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1280℃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铜元素对窑室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必须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才能呈现出娇妍而沉着的红色。它是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最难烧制,也是最为精美之作。釉里红瓷器的烧制难度极高,对工匠而言更是极大的挑战。由于铜元素甚为敏感,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底釉成分、铜元素比例或焙烧温度,都必须达到最精确的水平,稍有偏差,便往往导致其不能达到预期的红色。因此,釉里红在创烧之初很不成功,轻易烧制不成,色彩鲜艳的釉里红难得一见,颜色多为浅红、黑红、灰黑色。这也是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鉴别要点。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