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 | 钧瓷设计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尤其是钧瓷以独特的窑变艺术居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美誉。伴随着我国瓷器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传统瓷器制造工艺延续与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将钧瓷设计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活动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文章对钧瓷设计教育的重要性、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实现钧瓷教育,延续、发扬并创新我国的钧瓷文化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

  我国的钧瓷艺术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审美特征,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瓷器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传统瓷器制造工艺延续与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为钧瓷艺术的传承、保护、发展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从钧瓷学习与教育活动的角度来说,目前从事钧瓷设计与制作活动的技师大都延续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直接跟随专业人员进入到制作过程中去,尤其是在当前产业水平日益提高、分工日益细化的情况下,这些技师往往只从事钧瓷制作工艺中的一个环节,既缺乏对制作工艺的系统认识,同时对钧瓷的美学特征、文化内涵、艺术水平等也缺少足够的认识,从而极大地降低了钧瓷珍品出现的可能性。而在当前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活动或者是文物鉴定专业对钧瓷设计也略有论述,但这些内容不仅简单、粗略,而且大都关注钧瓷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忽视了对制作工艺的详细介绍,尤其是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的和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文化创意产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艺术设计教学经验,以及对钧瓷艺术的了解,对钧瓷设计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方法和模式进行了简单设想。

  一、根据学生专业特征,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钧瓷器物也会得出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从视觉的角度来说,其造型古朴而图形色彩却变化无穷,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从瓷器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钧瓷在我国瓷器史甚至工艺美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不仅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特征,甚至其发展史都是一部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著作;而且,从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钧瓷器物也是宝贵的文物,因此,还涉及文物鉴定的学习活动。除此之外,对钧瓷制作工艺的研究、开发与学习活动也是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设置不同的教学目的。

  首先,针对大众化的学生群体来说,钧瓷教学是传统工艺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其学习钧瓷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个人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钧瓷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地位、审美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实现钧瓷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目的应以知识普及为主,内容简单有趣。

  其次,针对文物鉴定尤其是瓷器鉴定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于钧瓷的鉴定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他们除了要学习钧瓷的发展历程、艺术地位、审美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必须了解我国不同时期钧瓷器物的造型、色彩、款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学目的应以培养钧瓷鉴定人才为主,更多地传授不同时期钧瓷器物的细部内容。

  最后,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对钧瓷艺术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钧瓷制作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他们既要了解钧瓷审美特点、形态造型、选材与用料、装饰语境等,同时还需要系统掌握钧瓷的制作流程和各种工艺技巧,尤其是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能够不断地改进制作环境、制作工艺,从而制作出更多的钧瓷精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高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工艺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烈的应用型人才。

  二、钧瓷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钧瓷制作的现实需要,钧瓷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钧瓷设计的内容、技巧与表现效果

  首先是掌握钧瓷设计的形态与造型技巧。我国钧瓷造型主要分为器皿和陈设两大类,其中器皿包括盆、碗、盘、罐、鼎、炉、樽、钵、盒、瓶等,以最初的以实用性为出发点,逐步过渡到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统一。陈设类的钧瓷多以人物和动物造型为主,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借鉴南方造型艺术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人物类以神仙造型居多,例如,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弥勒笑佛、财神送宝、武圣关公、钟馗捉鬼、渡江达摩、金童玉女、济公活佛、三个和尚以及福禄寿三星等;动物类以虎、狮、象、马、牛、羊、鹰、龙、蟾、鸡、驼、猴等造型居多,基本涵盖了人们知道的所有动物,除此之外,还包括了神话中的麒麟或者是龙的造型。

  造型艺术通过视觉化的设计方案到最终设计产品的物化,都是通过形态的方式而存在的。“形”是形态、形体等;“态”是情状、体态和风姿等。在钧瓷设计的形态分析与造型技巧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首先是钧瓷器物形态的实用功能分析。一般来说,器皿在使用与陈设的过程中最具有艺术价值和艺术审美特征,设计产品的造型模式决定了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能量”交换,产品特定的语言信息是以满足其实用性的功能为最终目的的。其次,也就是钧瓷器物形态的认知功能。设计产品的外在形态主要是为了实现精神功能,富有软性、内涵,传递隐喻或暗示等信息。第三是钧瓷器物形态的审美功能,也即是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出发,由首要的功能需求转化到审美形态,其中造型是关键环节,是提高钧瓷器物整体审美价值的重要手段,使人们可以从器物的外观形态设计得到陶冶,从而达到审美与美育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能够引导学生在钧瓷设计过程中形态、结构、实用、审美、情感之间的融合与转化,根据不同的信息侧重点,设计出不同造型的钧瓷作品。

  其次,要掌握钧瓷产品的装饰语境。在钧瓷器物设计的过程中,“装饰”是一个重要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诠释过程,是与造型相对应的概念,它通过各种图案、纹饰、附件的方式依附于钧瓷器物,从而达到强化钧瓷器物的实用功能,或者是美化钧瓷器物的作用。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钧瓷设计过程中,除了通过装饰来彰显钧瓷器物的造型美之外,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性”特征,通过这些装饰艺术透射出器物内在的精髓意蕴。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完成了钧瓷器物的造型设计教学任务之后,接着需要培养学生的器物装饰技巧,其中包括色彩的美感表现、图案绘制、纹饰的应用等。

  2.系统掌握钧瓷的制作流程

  钧瓷历来生产工艺复杂,不易烧制,从最初的选料到烧制成功,其间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比如选材、处理、细磨、造型、制模、成型、素烧、上釉、釉烧、检选等,无论哪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制作出来的产品不合格,这也是钧瓷产品很难出现精品的主要原因。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想将钧瓷设计作品顺利烧制出来并且实现预期的色彩、造型、图案效果,就必须全面了解钧瓷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及其应当注意的问题。比如在选料阶段,要明白不同材料的成型特点和色变效果;在造型阶段,要知道模子、模型、坯的制作流程和制作技巧,尤其是圆器和异器之间的区别等。只有在深入了解这些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设计师才能对设计作品的最终烧制效果有一个正确的预见。

  3.钧瓷设计的创新思维与表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特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的钧瓷设计在保持原有工艺特征的基础上,只有融入新的元素,展现新的时代风格、审美观念与价值追求,才能获得大众的接受与认同。如2005年由孔家钧窑的工艺大师和中央美院数位教授精心设计烧造的“伟人尊”钧瓷作品,极大地创新了钧瓷设计的造型特征,尊器上部抛弃传统单纯采用伟人头像浮雕或者是照片的呆板形式,而是别开生面地采用虚拟空间设计技法,运用视觉转换的方式,将器形轮廓线设计成毛主席侧面微笑剪影轮廓,使伟人神采跃映在观赏者的眼前,从而使此尊的艺术性与审美特征更加独特与完美。该尊器的整体寓意大致为:在伟人光辉照耀下,民享恩泽,世代永祥,社稷四方永铸太平,祖国山河一片红。

  由此看出,钧瓷设计的创新性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钧瓷设计过程中,学校还必须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对现时代审美观念、时尚特点、价值观的准确把握并且通过钧瓷设计活动表现出来相关的能力和技巧。

  4.提升学生对钧瓷艺术的鉴赏水平

  提升学生对钧瓷艺术的鉴赏水平,尤其是对瓷器典型的造型、色彩、图案美的认识,是制作出钧瓷珍品的前提和基础。比如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典型的外观特征是乳光和窑变现象。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像青玛瑙或者是蛋白石一样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视觉效果,不仅给钧釉带来了一种由浅入深的蓝色变化,而且赋予一种极为含蓄的光泽与优雅美感,从而极大地减少了釉面的妖艳与浮光之色。而窑变现象是钧瓷最为典型的特征,是指钧釉在高温烧制下熔融流动,致使乳浊与着色色彩发生一系列的交错变化,使外部造型中的釉色变得非常绚丽多彩,红、紫、白、蓝交相辉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视觉享受。这就是珍贵的钧瓷器物所带来的视觉体验,设计师只有拥有较高的钧瓷鉴赏水平和对美的体验与感受,才能提升个人的钧瓷设计水平。因此,提升学生对钧瓷艺术的鉴赏水平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三、钧瓷设计的课程内容设置安排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钧瓷设计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加大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提升学生对钧瓷器物艺术特征的认识以及总体的鉴赏水平,明白钧瓷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其技能性、应用性、实践性课程的结构比例,实现理论认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总体来说,钧瓷设计的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基础技能模块与技艺模块两个部分。基础技能模块安排在大一、大二学科基础平台课之后进行,内容包括设计美学、钧瓷鉴赏、瓷器史、钧瓷设计与制作的方法与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造型能力、较高的设计基础水平以及对钧瓷器物造型、色彩、图案、艺术水平、视觉美感的综合认识等,为后续的实践性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技能模块主要是大二、大三时进行,包括钧瓷设计技法与规律、图案表现、色变效果、创新设计思维、设计构想的表现等,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具体的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其自主挖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大四学年可以利用实习的机会带学生到一些知名的钧瓷制作公司或钧瓷产地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与钧瓷制作人员反复交流,学习经验,有机会可以鼓励学生亲自进行钧瓷的设计与制作等,这是提高钧瓷设计水平非常有效的办法。

  四、钧瓷设计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钧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与美学工艺的重要代表,在当前逐渐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态势,以满足整个社会甚至全世界对我国瓷器的大量需求。将钧瓷设计融入当代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能够传承并且创新我国的钧瓷工艺。正如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在著名的《全面建筑观》中说的,“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本身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尤其在当前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追求现代化、国际化、时尚化设计元素与装饰元素的情况下,传统的钧瓷工艺必须在造型、色彩、图案绘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而高校专业化的艺术设计教育活动正是采用系统的、正规的教育模式以及在设计技巧方面的优势来提升钧瓷的设计水平,对钧瓷设计的创新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次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具有综合素养的专业化的钧瓷设计人才的需求。如上文所述,传统的“拜师学艺”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效率非常低,培养出的人才数量有限而且周期比较长,尤其在当前规模化、流程化、分工化协作的钧瓷生产模式下,他们往往只掌握其中的一个环节,无法对整体工艺技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因此,大大降低了钧瓷珍品的出现。而将钧瓷设计融入到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可以从理论到实践、从鉴赏水平和设计技法有一个系统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这是当前钧瓷生产最需要的人才。

  总体来说,将钧瓷设计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是我国钧瓷文化传承与工业化生产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不断探索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技法、审美观念、价值追求等融入到钧瓷设计,是使钧瓷器物广受欢迎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要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拓展钧瓷设计新的语言空间和审美观感,探索符合钧瓷设计自身规律,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创造性能力,制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钧瓷珍品。

  参考文献:

  [1]陈同基.玉雕设计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装饰,2011(10).

  [2]张慧.浅析文化交融背景下的钧瓷设计创新[J].青年文学家,2011(10).

  [3]王庆斌.传统钧瓷的现代生态设计及生产研究[J].生态经济,2009(9).

  [4]宋瑜.钧瓷的文化含量与艺术魅力浅探[J].华章,2011(18).

  [5]霍鹏飞.钧瓷文化产业改革新思维[J].广西轻工业,2010(12).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