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 | 浅析钧瓷及其窑变之风采

  1、引言

  自从我们组织从河南禹州采风回来,我就深深地被当地珍品钧瓷所吸引了,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钧瓷与宋代其他名瓷对比的文章以及赞美钧瓷窑变之风采,虽然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无数次被赞扬,但我仍然想凭我对它的喜爱和了解做一番探讨。禹州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钧瓷之都,千百年来,禹州钧瓷以其悠久的制瓷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数不胜数的能工巧匠和精美绝伦的窑变艺术,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谱写了绚烂的一笔,令世人神往和景仰。这次深入禹州使我对钧瓷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在禹州,我们认识了一位钧瓷方面的大师,王金合大师,王金合老人是禹州市原国营瓷厂的老职工,从1981年就开始潜心钻研仿宋官钧和卢钧,1985年,他烧制的仿宋官钧鸡心碗被故宫博物院收藏;1989年,他的卢钧作品先后被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收藏家珍藏。他对我们从认识到了解钧瓷做了很大的而帮助,也希望通过我的研究引起更多人对其关注以及学习。

  2、钧瓷及其技艺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而闻名于世,从古代就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当年唐玄宗还曾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还有“不准民间私藏”的说法。钧窑瓷器历来都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古人还曾经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优美的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的灵活和变化的微妙之美。钧窑瓷器不但釉色丰富多彩,其周身还布满了兔丝纹、鱼子纹、珍珠点、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形象的窑变纹。加之其釉质乳光晶莹、十分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从而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特色,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在我国的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钧瓷,产于河南禹州市,始于唐朝,兴盛于北宋。由于钧瓷的奇妙釉色及工艺上的难烧制,加上宋代规定钧瓷只用作供宫廷享用,而民间不准收藏,以此保持垄断地位。所以自宋代以来,便流传着“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众多说法,而钧瓷也逐渐演变成为上流社会拥有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新中国成立之后,钧瓷的烧制工作开始恢复,在生产工艺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技术水平也得到快速提高,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来临,钧瓷也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通过这次组织在禹州当地的参观考察,我们了解到钧瓷之所以显得名贵,是因为要烧制达到理想艺术效果的钧瓷的工艺繁杂——从采料、粉碎到注浆、修刻、上釉直至烧制,需要经过几十道繁杂的工序;据说制瓷者选用的胎骨釉料也是选用禹州当地特产的孔雀岩、虎皮王、豆腐石等,历经夏日暴晒、秋雨浸润、春暖转化之后,再用当地颖河水和泥制釉的。待制瓷艺人将瓷泥、釉料拍打、精雕细刻、成型入窑方可高温煅烧,并且常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也就是说放在同一窑位烧的钧瓷产品,也会出现不同效果,所谓“钧不成双”便指这一因。

  3、钧瓷独特的窑变风采——窑变的定义及形成因素

  众所周知,陶瓷是火的艺术。而钧瓷也是经火产生的“窑变”现象,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景观之一。“窑变”的风采,也是其他产瓷区的品种无法替代的。通过对当地的考察我们了解到钧瓷出现窑变现象与其特定的生产制作工艺有关。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五大因素:

  1、独有的矿物原料。这是钧瓷窑变现象的基础。钧瓷的原材料均采用由禹州当地生产的,十分充足。但由于其成分复杂,并且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所以原料本身就带有不同的颜色。而同一种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也由不同的加工方法和所处位置不同而决定。

  2、胎质和造型。(1)泥胎的性质受不同种类、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钧釉的鲜艳程度直接受胎中铁、钛含量多少的影响,釉的流动性则受胎中碱性成分多少的影响,而釉的开片大小则是受胎中硅、铝成分多少的影响。(2)钧瓷产品的设计通常简洁大方,很多产品都是为显示釉色所设计。人和动物类的设计多采用夸张的手法,形成较大的体积面;器皿类设计使用平滑的曲线、线性形式,而造型复杂的地方会有耳饰、堆塑等作为点缀。一些容器造型则以乳钉、弦纹、等作为装饰,加上口部、脚部的巧妙处理,通过高温下釉的流动、堆积,在乳钉和棱角处釉层显得较薄,而凹槽处釉层则显得较厚,这样一来就能使釉产生多层次的颜色变化。3、釉料的组成和加工。经科学分析,钧釉成分的化学比例十分恰当,不仅含有十几种的基本成分,而且还含有40多种微量元素。钧釉的成分之所以显得十分重要是因为它是窑变的关键,成败均在它身上。而钧釉加工的粗细程度也直接影响着窑变的效果。

  4、施釉工艺。不同的上釉方法及施釉时釉层厚度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通常釉层施的厚时,釉面变化多,釉的色彩也会丰富多彩,窑变效果就会好,纹路容易形成。相反,釉层施的薄时,釉面则变化少,釉的色彩比较单一。

  5、烧成工艺。烧制是钧瓷窑变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烧窑时所用燃料的质量,装窑时产品的稀疏,不同的位置和烧成温度,时间长短,停火后冷却的速度,以及烧窑工的技术水平等,这些环节中的每一个部分发生微妙的变化,最后出炉的窑变效果都会不同。

  总之,窑变现象现在已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被人们所认识、了解和深入的研究,并已摸索出其中的一些规律。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发展,人们能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窑变作品。

  4、总结

  在禹州这个钧瓷故乡考察的几天中,我充分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到古代五大名窑深厚的历史积淀的博大精深。我很高兴看到了古老的钧瓷在现代人手里再现了昔日的辉煌,著名的传统钧瓷又恢复了过去的青春。

  参考文献:

  1、李家驹 《陶瓷工艺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06)

  2、冯先铭 《中国陶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2)

  3、 梅国建,熊云新,张金伟 《中国历代钧瓷釉色》 文物出版社 2009(11)

  4、素木洋一 《釉及色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02)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