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 | 炉钧天青釉雕瓷赏瓶品鉴

      清代瓷器以康、雍、乾三代最为精美名贵,无论仿制古瓷和创烧新瓷都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因此也成了后世竞相仿造的对象,仿品也多书写清三代年号款。笔者的一件“炉钧天青釉雕瓷赏瓶”,就属此类制作。但它又不属简单重复样本的一般仿品,细细欣赏品玩,意趣良多。

 

      造型。仿自清代官窑的赏瓶。高27.5厘米,撇口、长颈、鼓腹、圈足,底刻“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赏瓶(又名玉堂春瓶)是始于清代雍正朝特别设计创烧的一种青花瓷瓶,因专门用以赏赐官员而获名。瓶的颈、腹部绘制青花蕉叶和缠枝莲作为主题纹饰,取青与“清”、莲与“廉”的谐音,寓意“清廉”,以表示皇帝诫勉臣下恪守清正廉洁的操行。自此以后,赏瓶的这种形制与纹饰便成为清代每朝都沿袭采用的基本定式,并且还逐步被民窑仿制衍生成为一种传统式样产品。

 

      装饰。采用雕瓷工艺。以雕瓷取代绘瓷是仿制赏瓶的多种流变形式之一。雕瓷兴起于清代乾隆时期的一种瓷器装饰工艺,是在未经烧制的瓷胎上手工雕刻而成,主要运用在瓷器仿古铜器、玉器、漆雕器和仿生器等纹饰表现上,至清晚期一直盛行不衰,精品迭出(这也是瓷艺成就超过清三代鲜有的特例)。著名的雕瓷大家有陈国治、王炳荣、李裕成等。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所雕之花尤为深入显出,市人即名是为雕瓷,彼之雕法则用暗花刻花等名以别之。”意为诠释雕瓷所用浮雕技法与传统的平刻浅刻方法之间的区别。制作雕瓷必须具有绘画、雕塑与刀工等全面的艺术功底,讲究赋形生动传神,雕饰层次分明,行刀清晰利索。该件雕瓷赏瓶,周身雕满纹饰,应相当耗工费时,虽不类精雕作品,但刀法娴熟流畅,深入浅出,一气呵成,或清刚硬朗,或舒卷有致,皆形神兼备富于立体感。此外,从其所施用凝厚失透的釉质不适合表现细节的客观因素分析,其选择“写意”而不用“工笔”也是有道理的。

 

      纹饰。设计成多层复合的方式,保留了赏瓶必具的缠枝莲标志性纹饰,又扩充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口沿,为叶脉边饰纹;颈部,缠枝莲团寿纹;肩部,弦纹、绶带箫剑和流苏纹组成的纹饰带;腹部,缠枝莲地锦纹复合前后“开光”,分别雕制“翠竹”与“紫藤”两幅对称呼应的主画面(“开光”是指在大片纹饰中置留出扇形、圆形、花形等独立空间,另行勾画图纹的装饰手法,具有醒目突出效果);腹底,饰以一匝仰式莲瓣纹。这些纹饰均有象征寓意,除了青莲音同“清廉”外,箫剑象征“文武双全”,翠竹(竹报平安)取平安是“福”,紫藤(紫气东来)取高官厚“禄”,团寿纹直取“寿”本意,反映了当时社会热衷吉利“口彩“的流俗。该器纹饰虽然繁缛,但章法规整,主次分明,构图谐美,浑然一体。

 

      釉相。该器例外施用了两道釉。

 

      器表釉为凝厚失透的炉钧天青釉,色泽淡蓝清亮,颈、腹部有窑变斑点与垂流条纹。炉钧为雍正时期景德镇创烧的低温釉新品种,一说仿自宋代钧瓷高温窑变花釉,另一说仿自宜兴釉陶质的“宜钧”。清《南窑笔记》载:“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 ”属两次烧制工艺,制成的器胎需先入窑经高温烧成生瓷,然后上釉入小炉低温二次烘烤而成。炉钧釉以铁、铜、锰、钴等金属元素为呈色剂,窑变呈色丰富多彩,斑斓绚丽,釉汁垂流形成的条纹如山峦水波,奇美无比。传世品以雍正时的“高粱红”(釉面含有红色斑点,色泽、形状均似高粱穗)和乾隆时的蓝、绿、月白相间的羽毛样花釉最为著称。乾隆之后,炉钧釉烧造渐失真传,鲜明的釉相特点几近消失,乃至以笔绘花纹冒充自然窑变形态。

 

      护胎釉。炉钧器通常不施护胎釉,为获取宋钧器特有的“羊肝色”(露胎与薄釉处的呈色特征)表征,多采用在口沿、器底部等处涂抹色釉的方法。该瓶则独辟蹊径,在已雕制纹饰的白色胎体表面全部先行刷上了一道酱黄色护胎薄釉,烧成生瓷,宛然逼真“羊肝胎”。第二次施器表釉时又故作草率疏漏状,并且加上浮雕凹凸纹饰着釉不匀的天然“耦合”,遂深得拟古旨趣。美釉名胎竟双双出落得“红肥绿瘦”,恰到妙处地“表”、“露”无遗。同时两道釉色的交织映衬效果,又悄然地把雕瓷制作的刀锋笔路、纹饰赋形的肌理脉络,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综合该器的特征分析,这是一件集合并用多种瓷艺概念与技法于一体的特别仿品,应是清晚期至民初的民窑产品。如此创意是否可算大巧若拙,则属见仁见智,由人评说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