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 | 定窑孩儿枕:观音赐子,栩栩如生
定窑孩儿枕 :高18.3cm,长30cm,宽11.8cm。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官、钧、定,定窑排在最后,但其实定窑出现的时间最早,是在北宋早期,其他四窑都是北宋晚期才开始烧造。定窑位于今天河北省曲阳,曲阳宋时属定州,因此得名。定窑白瓷不仅品种多, 且造型生动,国内外享有盛名。
宋时,定窑瓷器在全国南北通销,并被大量仿制,元人刘祁在《归潜志》形容此景象:“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白瓷胎料加工精细,胎质坚硬洁白, 由于在胎泥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铝和氧化钛, 用氧化焰烧制而成, 所以不仅使釉质格外莹润, 而且釉色白中泛黄, 别具风格。除烧制白瓷外,定窑还兼烧其他品种,如绿釉瓷、黑釉瓷、酱釉瓷等, 但白瓷是其中的最佳品种。
定瓷采用模具成型,并有浅划、深刻等装饰技巧,这也是其相较其他四窑的特殊之处。北宋中后期,定窑还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烧造工艺——覆烧,就是将器具扣起来烧。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器物足部满釉,不会划伤桌面,二是叠摞摆放使烧造数量大大增加。这是陶瓷史上划时代的技术创新,也是定窑的重要特征。
婴孩形象瓷器罕见
现存的北宋早期定窑瓷器,底部多有“官”、“信官”或是“奉华”等官款字样,足见其是一座官窑。宋徽宗时,皇帝曾下旨:“定窑有芒不堪用”,弃定而改用汝窑。陶瓷专家朱家溍说:“‘有芒’是定窑产品的重要特点,由于盘、碗之类采用足部朝上的覆烧方法,因此出现口部无釉,故而盘碗以铜、金、银镶口,亦谓之金装定器、扣器。”然而收藏家马未都说,他翻遍古书资料,并没有找到“芒”字有涩口的意思,于是推测,宋徽宗口中的“芒”其实指的是“光芒”。徽宗笃信道教,他更喜欢道教的青色,故使用陶瓷器也偏爱汝窑的天青、天蓝和靛青等颜色,定窑的牙白色不符合他的审美标准。
定窑瓷器以日常生活用的瓶、碗、盘、壶等器型为主,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这件北宋定窑孩儿枕是极为独特的一例。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古人喜欢使用玉枕、瓷枕,因为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瓷枕大多用作生活寝具,也有的专门用作随葬,一些尺寸较小的则是医生诊脉用的脉枕。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
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种类繁多,造型丰富,较为流行的有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宋代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一词中还有赞颂瓷枕的词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宋之前中国陶瓷器中虽有不少男女偶像,却很少看到以婴孩形象作日常生活用品造型的。因此,孩儿枕应该是宋代陶匠在造型艺术上的一大创造。
泥娃娃与赐子传说
关于故宫博物院珍藏这件定窑瓷枕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北宋中期,定窑的烧瓷技艺已经十分纯熟,有一对夫妻,二人都是烧瓷能手。他们结婚十年却无子嗣。民间有个拴娃娃的习俗,已婚不孕的女性可以到天后宫中拜求观音赐子,并用红线拴一个泥塑的娃娃回家。不料这位妻子拴回泥娃娃后还是没有怀上孩子,一次她跪在泥娃娃前哭泣,丈夫则一气之下抓起泥娃娃摔碎了。结果当天晚上,妻子梦见一个活泼可爱的婴孩,一下蹿到她怀里,醒来后,她照梦中的样子用烧瓷用的坯土重塑了一个孩儿枕。丈夫见孩儿枕塑天真可爱,便把它放进窑里精心烧制。瓷枕烧好后,妻子日日枕着它睡觉,终于有孕。
这件宋代定窑孩儿枕造型十分可爱,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袍,外罩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周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开光内凸起螭龙,开光外为如意云头纹,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亦为如意云头纹。
孩儿枕器底左右挖有二小圆洞,这是为避免烧造时因密闭的器内,空气热涨而爆裂。枕釉色牙白略带灰。定窑在烧造时因以煤炭为燃料,窑内为氧化焰气氛而使釉色泛黄略带灰。整件作品线条柔和流畅,细部的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名品。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件相同造型的孩儿枕,孩儿穿的衫裤上有繁密的花纹,工艺更为精巧。
收藏家马未都说,枕头与人关系密切,要睡觉难免先看一眼枕头,宋代的工匠们就利用了这一点。工匠们在枕面上写上“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写上“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写上“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写上“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早看天”……如此多的通俗格言“与宋人生死不离,生时指点迷津,死后警醒来世。
【专家点评】 瓷枕的烧制最早出现于隋代,唐以后日渐增多,为古代寝具,古书记载“瓷枕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大都为实用的瓶、罐、碗等,孩儿枕是难得一见的器型。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件定窑孩儿枕,釉色牙黄,工艺精巧,先使用模具烧制成型,再加以精细的雕工,活泼可爱的孩童侧卧于榻上,双臂紧抱置于头下,两脚叠压稍稍抬起,孩儿神态栩栩如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专家简介:叶佩兰 ,瓷器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专家委员。1937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金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