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清朝时期的陶瓷产品
2015-04-29 12:48:25 来源:中国瓷器网 已浏览次
17世纪,伴随着茶业贸易及欧洲饮茶风气的盛行,宜兴紫砂壶也相继传八欧洲。乐宾纳在《宜嵌陶艺西渐》一文里写道:"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录,为数约1635件的茶壶在1680年运抵阿姆斯特丹,伏尔卡推测这批茶壶应是宜兴产品。登记簿中载录了1679年由漳州运抵巴达维亚(今日印尼雅加达)的七箱朱泥紫砂茶具及次年由澳门出口的320件花纹朱泥茶壶。
17世纪,伴随着茶业贸易及欧洲饮茶风气的盛行,宜兴紫砂壶也相继传八欧洲。乐宾纳在《宜嵌陶艺西渐》一文里写道:"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录,为数约1635件的茶壶在1680年运抵阿姆斯特丹,伏尔卡推测这批茶壶应是宜兴产品。登记簿中载录了1679年由漳州运抵巴达维亚(今日印尼雅加达)的七箱朱泥紫砂茶具及次年由澳门出口的320件花纹朱泥茶壶。花纹"一词可能是指外销欧洲的朱泥壶表面的贴花装饰。同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记录中,也提及在1699年由拿骚号运抵伦敦的82件朱泥茶壶".这些茶壶运至欧洲后,立即受到了广泛欣赏。没多久,欧洲的制壶者就开始争相模仿。
外销的宜兴紫砂壶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甚至有多个国家进行仿制。早在1667年(康熙六年),荷兰德尔夫特已出现仿宜兴壶制品,著名的陶瓷大师兰伯特斯·克莱夫斯在1672年发现了仿制印度瓷器(即宜兴朱泥壶)的方法,后经过多年研究,制作仿紫砂壶技术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这就是著名的荷兰ARY.DE.MILDE奔马款仿宜兴壶。英国茶具的制造也始于1672年前后。
据陈椽《茶业通史》记载:"富尔罕(Fulham)陶工知威特(John Dwight)模仿我国宜兴瓷的高火红色茶壶,造出英国最早的茶壶。"德国人也有仿制。1709年3月28日的一个纪念仪式中,德国人波格向其皇帝奥古斯塔斯大帝宣布了六项重要发明,其中包括仿宜兴的"红色瓷器".
在第二年春天的莱比锡博览会中,波格首次公开展示其伟大发明,当地报章中一段报道说:"有以下数类器皿出售,第一类是各式餐具,如壶、茶杯。一些作品泥色呈暗红色及鲜红,有些胎质坚硬而富于光泽,打磨工细,可与宝石相比。第五类是比较便宜的器具,有点像东印度的陶器(即宜兴陶器),独特含蓄的外形却自成一格,看来比较像红蜡而不像泥,而且特别坚固耐用,如果加以修饰及打磨,直可媲美东印度陶器。"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欧洲荷兰、德国、英国仿制宜兴紫砂壶的水平还是很高的。这些壶泥质细润,流口、颈上、圆足多喜欢镶铜或镶金纹饰,有的还安装环形铜提梁。因黄铜、黄金光亮夺目,整器色调富丽,若再在壶腹上彩绘飞禽花卉或贴塑人物造型,则形态生动,色式俱佳。这些壶式即有宜兴紫砂壶的特点又初步具备了欧洲风格,是欧洲茶具史上重要的过渡类型。
另外清代外销的紫砂壶,在泥料的选配和造型方面变化多样,但绝大多数出于对实用性的考量,造型比较古朴,出水顺畅。其多以朱泥制作,常加以贴花、镂空、泥绘等手法,这也成为了其区别于一般紫砂壶的最重要的三大技法。到了道、咸、同时期,还出现了施釉加彩,这种洋盘的做法,使紫砂器的透气性丧失殆尽。这路东西如今在上海城隍庙的铁画轩等处还能看到,买的人都是老外。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