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非物质嬗变 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变迁
2015-04-04 16:49:11 来源:新浪 已浏览次
人类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自然物的造物性进行发现,而对泥土的改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物质的可塑。在文明发展的源头,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的新的物质形态,这使包括陶瓷在内的多种人造物具有文化的母语特征。
陶瓷是人类的造物,其母语的特征决定了它具有物质和文化双重特征。物质的背后,体现的是人文思想内涵。文明为史,文化为变,文化的嬗变源于文明的发展,文明与文化互为因果。在陶瓷的造物形态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及贯穿在陶瓷文化中的文明的影响。
如果说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要用一种器物来传递它的魅力的话,那肯定是陶瓷。陶瓷伴随人们从游牧文化转成农耕文化,影响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中国文化的血统身份首先是通过陶瓷来体现的,其意义已经渐渐上升为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文化的“母语”。 中国陶瓷的发展过程中,变化的造型、装饰、釉彩,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帮助人们去鉴别、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陶瓷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总是和与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深刻的内涵。陶瓷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并积淀成一种独特、先进的文化。气质。
中国陶瓷文化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与不同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从侧面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和面貌。陶瓷艺术在文化干预下形成的自然文化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用器的使用追求
原始陶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进程,人们将泥土过火,产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陶,并塑造成各种形状。这揭开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的篇章,丰富了原始人类的物质生活、经济生活。
陶是一种物质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原始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曲折的反应。陶器产生于农业之后,促使定居生活更加稳定。农业、生产力各方面的发展,陶器的出现和发展也成为了文明发展带动的必然历史结果。
因日用生活的需要,原始陶的器型以日用器型为主,如罐、盆、碗等,造型多为饱满的球体,因为球体容积大,便于盛装食物。实用先于审美,实用性也往往伴随着审美。原始陶产生后,对于审美也开始追求,出现了彩陶、陶塑等。陶是中国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母语,它融合了工艺造型、绘画装饰、雕塑样式为一体,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先河,无论在创作理念、题材内容、工艺技巧等诸多方面都给予后世艺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造物性随着文明不断发展,历史上陶器每一次大的进步,都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文明对文化的影响,不光体现在造型与纹饰上,也体现在器物背后体现的精神内涵上。陶器各个时期的成长,就是一个中国技艺、文化、思想不断发展成长的过程。
2、祭祀器的精神追求
中国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促使了礼制的出现。礼制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程度所产生的文化成果。礼的基本原则是使社会存在亲疏、尊卑、长幼区分。在政治、宗教活动时所使用的器皿,称为礼器。礼器是人们在进行祭祀、丧葬等活动中用来体现使用者的等级权力、社会地位的。“明贵贱,辨等列”①便是当时社会制度的体现。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把陶的烧成温度提高到1200℃以上,去除杂质然后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这就出现了瓷。陶瓷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陶瓷文化在这一时期以礼器中的祭祀器为主。
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死者生前所拥有的一切,必须尽可能地在丧葬时作为殉葬品埋入墓中,以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享用。所以人们常常把死者生前使用过的青铜器、陶瓷器等随死者埋入墓中。这被称为祭祀器,也叫明器(冥器)。
祭祀器早期是以青铜器为主,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形成了“青铜时代”。青铜器因为生产水平的制约,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得到较大发展逐渐取代了青铜器。但是在夏商周时期的陶瓷表面纹饰就多有模仿青铜器的现象,器型也与当时的青铜器相仿。
从现在出土的明器品种来看,明器大概可以分为:生活日用器皿、象征财富的明器、反应生活环境的明器、供役使的明器、供享乐的明器等。有饮食器、陶羊、武士俑、说唱俑等。这些明器在当时的它们的宗教内涵往往大于审美价值,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种社会文化带来的文明善变,留给后人的是一份丰厚的宝贵文化遗产。
通过对祭祀器的研究,我们能了解到我们的祖先的生活习俗及当时的文化、社会风俗习惯。早期人们的意识生活和精神生活,在造物方面有了明确的表现。
3、陈设器的审美追求
中国陈设器的生产特色,总是带有特定的民族因素的色彩,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比如唐代社会政治上的开放,陶瓷风格就开放清新,恢弘大气。而宋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以及政治上对文化的推崇,使陶瓷艺术走向了严谨含蓄、平淡幽雅。这便是朝代文化对陶瓷创造的影响。中国朝代的变迁、民族的改变,让中国瓷器的审美追求经历了一次次的嬗变。
①:宋代礼教文化的影响
宋王朝的建立,宽赋减税,国家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重视、对外贸易的扩大等方面,使陶瓷需求量增大,出现了窑厂林立、陶瓷花色品种不断更新的现象,为陶瓷工艺制作和陶瓷美术开辟了新的境界。因此,受到经济的影响,宋代的陶瓷空前的繁荣。
宋代的瓷器造型精美、丰富多样、制作考究,艺术成就很高。宋代陶瓷文化的特点是封建礼学的因素影响,具有鲜明的文人气息和民间气息。
这一时期的陶瓷造型简洁优美、比例适中、规整完美,出现了大量与宋代文人文化相结合的器具。如喝茶的斗笠碗,饮酒的梅瓶,还有瓷枕、粉盒、棋局的出现,则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反映。宋代装饰画风严谨写实,陶瓷艺术的装饰花纹规整并且细腻。纹饰内容中很明显具有皇权思想的影响,陶瓷的纹饰题材经常出现龙凤纹,用以维护封建王朝的权势和威望。龙凤纹真的雏形在原始彩陶中就已出现,寓意“龙凤呈祥”,在民间也很流行,深受百姓的喜爱。还有一个就是宗教思想的影响,宗教因素出现在陶瓷文化中从魏晋南北朝就出现了,到了宋明时期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宗教信仰是古代百姓的寄托,那个时代的陶瓷纹饰经常具有菩萨保佑的美好祝愿,所以有很多“八正道”、“神龙八部”等佛教题材,陶瓷也经常被用于庙宇中用品。
②、元代游牧文化的影响
元代陶瓷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瓷器多是表现个性,而不墨守陈规以工整浓丽为能事。元代的文化对于陶瓷创造有着很大的影响。
元代的蒙古贵族的审美习俗影响了他们对于瓷器釉色的爱好。元人喜爱白瓷,元人笔记中“国俗尚白,以白为吉”,与宋人的“尚青、尚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元人的宗教信仰有关。元人豪爽,定居中原后器物的选择也是大号的,也就导致元代出现了很多大型的食器。
元代的元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都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元青花吸收了游牧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艺术,可以让我们触摸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历史,感受到一种跨地域的、原始的、粗犷的美。元青花雄健浑厚的造型、浓艳瑰丽的色泽、粗狂豪放的装饰,是中国陶瓷母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次嬗变。
③、明清时期外销瓷以及西方绘画材料的引进
17、18世纪,法国曾掀起“中国热”,欧洲的上流社会以拥有中国陶瓷作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外销瓷一度非常盛行,欧洲人将中国的瓷器上镶上宝石,或者配上黄金的装饰,放在城堡里作为陈设。“母语”影响了欧洲的生活方式,同时,欧洲文化也反过来开始影响“母语”的发音。受到欧洲奢华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陶瓷文化也开始变得繁复,镶上金色的花纹。比如欧洲非常重视徽章文化,欧洲人把徽章纹样带到中国,描绘在订购的瓷器上,中国也有了徽章瓷的生产。这也是欧洲文化对于母语的反作用影响。
陶瓷的母语文化是构建在材料基础上的文化交流,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影响母语发音的因素,比如“钴蓝彩”的出现。在唐高宗李治的时代,大唐势力范围不断扩张,波斯人大批定居中国,丝绸之路畅通,钴蓝彩的钴料就是当时由波斯传入中国的。还有用西洋进口的珐琅彩料绘制的瓷胎话珐琅器,对粉彩瓷器的创造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是中外建立在材料基础上的文化交流。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母语发音中外销瓷历史不仅是一部代表中国历史、政治文化、自然人文景观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融汇整个过程中的历史见证。欧洲人在对中国瓷器长期的接触、使用、仿制的过程中,通过陶瓷艺术,认识了中国的精神风貌、社会万象和文化底蕴。欧洲近代对中国文化的崇尚,都可以看到“母语”的文化背景和影响。
纵观华夏历史,每一个朝代都留下了陶瓷变化发展的足迹,陶瓷与华夏民族精神同在。中国历代的古陶瓷,汉人豪放、宋人儒雅、金人放浪、元人粗犷、明人含蓄、清人热烈。这是中国母语文化的厚重底蕴。中国的陶瓷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意蕴之美”,陶瓷作品往往是古代陶瓷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外物作品的形态神理统一起来,具有情感因素的人情味和民族寓意的启示性,这是中国陶瓷的精华。
我们需要提高人们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多元认同性,最大限度发挥陶瓷文化在中国民族文化的还原、再发现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对陶瓷文化的发展过程有着深刻的理解。
文化的非物质的嬗变过程对历史、生活有着重大的改进,贯穿了中国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影响、促进着人们的生活。陶瓷文化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比辉煌的一章。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