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款青花五彩大碗——施彩浓艳 绘制精湛
2015-04-03 12:57:00 已浏览次
在我国向来崇尚吉祥文化如福禄寿、多子多福等,因此瓷器中此类题材居多。今深圳御宝轩正在展出一对青花五彩大碗,碗高约8cm,口径约19cm,底径约7cm,撇口,鼓腹,下腹内敛,圈足,两件碗器型、纹饰如一,是大明万历年间五彩外销瓷器的典型代表。碗整体釉面乳白莹润,图案以五彩为饰,内外壁皆绘硕果,如寿桃、人参果、石榴等,枝叶茂盛,果实圆润,十分吉祥,寓意极好。
明时期五彩的发展
五彩瓷器自元代创烧以来,到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彩瓷品种。大明五彩是从唐三彩和宋代红绿彩演变过来的。到成化朝,五彩很流行,均与青花结合,以青花勾轮廓线,再在轮廓线内填人釉上颜色。红、黄、绿、紫连青花共五色。但一器物并不一定五色均用,有的只用二、三色。传世的弘治彩瓷中,有以红绿、翠绿、赭色为装饰的五彩松竹梅盘等器物,正德也有釉上五彩器,但比较少见。嘉靖、万历时期的彩瓷,除了白地红彩等单色釉上彩和素三彩外,主要有两类:一是红、绿、黄为主的纯粹釉上五彩(包括各种色地的金彩);二是以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瓷器。成化斗彩的色彩鲜艳,但整个风格是以疏雅取胜。而嘉靖、万历的五彩瓷特别是万历瓷则以图案花纹满密,色彩浓深而得名。它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蓝色为主,尤以红色最为突出。由于图案花纹几乎布满全器,故浓艳之感特别明显,而在万历时期五彩风格瓷器极为流行。
深圳御宝轩展出一对青花五彩大碗

万历款青花五彩大碗(一对)
在我国向来崇尚吉祥文化如福禄寿、多子多福等,因此瓷器中此类题材居多。今深圳御宝轩正在展出一对青花五彩大碗,碗高约8cm,口径约19cm,底径约7cm,撇口,鼓腹,下腹内敛,圈足,两件碗器型、纹饰如一,是大明万历年间五彩外销瓷器的典型代表。碗整体釉面乳白莹润,图案以五彩为饰,内外壁皆绘硕果,如寿桃、人参果、石榴等,枝叶茂盛,果实圆润,十分吉祥,寓意极好。五彩纹饰构图看似繁密,实则疏密得当,层次分明,枝叶、果实等纹饰组合相得益彰。另外,彩绘技巧十分精湛,整个画面用彩沉稳,彩色丰富而不浮躁,其中翠色深浓如玉,红色如枣皮,紫色如葡萄,亮而不浮,黄色老成,几种色彩搭配和谐,十分完美,款识“大明万历年制”六字竖款,充分体现了万历五彩的特征,在传世品中十分罕见。

万历款青花五彩大碗(一对)
万历五彩以大红大绿、施彩繁缛为基本风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判断一件万历五彩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鉴别。一,瓷土淘炼不精,因而略显粗糙,胎体厚重,大器多为砂底,修胎不规整,衔接痕明显,盘碗底心下凹。二,釉面不如嘉、隆时期莹润,后期釉面稀薄而显青白色。三,色彩大红大绿,更以红色为重,对比强烈,多用青花作图案的一部分。很多器物采用开光图案或镂空工艺。四,所绘图案线条细腻,繁密过之而气魄不足,青花勾线上所填的彩,常漫出双勾线而命名纹饰显得精率模糊,所画图案上下比例失调。万历时期,五彩瓷器型饱满、挺拔,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反映了制胚技术的精熟。对比以上五彩瓷仿品的种种缺漏,此对青花五彩大碗为彩瓷之佳品,毋庸置疑。
万历五彩瓷精品少见,其价格稳步攀升
近些年来,明清瓷器一直被众多藏家看好,收藏市场可谓火热。明五彩瓷凭借其自身华丽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以及东南亚的极致艺术品位,使得此类艺术品成为市场中炙手可热的收藏佳品。其中,明五彩瓷器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最热门的追捧对象之一,其身影也经常出现在各类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成交价屡创新高。
相比青花、粉彩瓷,五彩瓷数量更少,而外销的五彩瓷器少之甚少,因此外销五彩瓷拍场上的高价成交品也不少见。五彩瓷在海外市场上极为辉煌,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以高达4404.475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成交价最高的中国瓷器,直到今天也被业内津津乐道。此后,五彩瓷在海外市场上也屡创佳绩。早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五彩龙纹出戟花觚就以474.25万元成交,直至今日,毋庸置疑,此件花觚价值翻倍。拍场上最著名的外销五彩瓷器,要数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收藏过的明代万历五彩花果锦鸟图瓜棱提梁盖壶,高24.8厘米,2007年现身香港苏富比春拍,因其造型特殊,收藏传承清晰,估价800万至1200万港币,拍至1656万港币。
五彩瓷器在明、清两代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粉彩在康熙时期出现之后,逐渐成为彩瓷生产的主流,五彩以独特的风格发展着,迄今仍是景德镇制瓷的精华,可见其影响深远。大名万历五彩瓷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独步于中国陶瓷艺术殿堂。五彩瓷器在目前市场上的价位颇高,尤其在清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器更受各类藏友的喜爱,以致五彩瓷器在目前市场上的价位只增不减,升值空间极大。明清外销五彩瓷向来为鉴藏界追捧的名品,尤其是明代瓷更因存世量稀少而成为各大拍场的热点。御宝轩征集到的这对大碗绘工精湛,较之同类品种,堪称精品,极为难得,值得珍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