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褐釉剔刻花纹扁壶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夏扁壶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公元1038——1227年),历时190年。由于蒙古大军的毁灭,西夏文物遗迹、遗物、艺术留存甚微,给这个古老的王朝留下了太多的谜团,西夏瓷器更是因为物证太少,成为我国瓷器史的难解之谜。随着近年来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西夏瓷的不断发掘出现,国内外收藏界才开始关注西夏瓷,西夏瓷器才开始走出“深闺”向世人展示那段神秘残缺的历史。

  近日,银川文化城“贺兰山房”店主赵志平便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藏品之一——西夏褐釉剔刻花扁壶。最让赵志平引以为傲的,是该扁壶的造型设计、纹饰题材、装饰手法,均代表了较强的西夏民族风格与特点,富有西夏游牧民族特征,展现了西夏瓷器的最高水准,是西夏瓷器的佼佼者。

  为让记者全面地观赏此物,赵志平特将此物固定在展示台内。该扁壶通体给人以开阔、明朗之感:高35cm,口径6cm,腹径33cm,小口,卷沿,短径,腹部扁平,近口部有左右对称的耳系;正反两面中间均有一圈足,腹部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圈足则起对称加固胎体的作用;主体饰以圈足左右对称的两组牡丹花纹,周围空间用弧弦刻纹填补;施褐釉,腹部不挂釉,灰胎,其剔刻线条流畅,造型质朴,构图新颖。

  据了解,西夏瓷器的生产受宋、金定窑和磁州窑的影响较大。常见的器型有碗、盘、长颈瓶、杯、扁壶、花瓶等,有些造型与宋金瓷器相似,也有些具有当地特色。我区出土的西夏瓷器多以牡丹花纹或菊花花纹居多,这主要是因为党项人崇尚以富贵象征的牡丹,尤其是菊花。

  此外,西夏瓷器最具特色的装饰技法就是采用剔刻花工艺,该工艺就是在瓷器体外附之化妆土或施釉的胎体上,根据创意用刀刻出花纹,再将花纹以外的地方剔除,露出底层的白色化妆土或素胎,使预留的花纹图案醒目地凸出器表,形成一种浅浮雕式装饰效果,体现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特点。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