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制瓷业的变化
2015-02-15 13:24:18 来源:藏瓷网 已浏览次
由于政体的变革和欧美文化的强力东渐,民国时期的物质生活领域出现了诸多新的因素,但这一时期过于短暂,其间又战乱频仍,很多方面都没有来得及形成鲜明的特色。与明清两朝相比,民国瓷器的时代特征不甚鲜明,而且许多窑场的黄金时代都集中于抗战爆发以前。
民国时期制瓷业的变化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瓷器手工业的生产制度开始出现转型,到民国二十年代,逐渐实现了由制瓷作坊向瓷业公司转变。中国最早的瓷业公司成立于清朝光绪末年,如福建宝华制瓷有限公司、江西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等;辛亥革命前夜的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宣告成立;此外,重庆、成都等地也创办了瓷业公司。这些瓷业公司尽管规模不大,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制瓷工业,但毫无疑问应该是中国制瓷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生产方式的变革
民国肇建,推进了中国现代化企业的发展。1914年,河北唐山启新洋灰公司附办的制磁部成立为“启新瓷厂”,唐山白瓷正式进入了近代工业化生产的轨道。此后十余年间,唐山的制瓷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德盛、新明等瓷厂相继成立,奠定了它成为北方瓷都的基础。作为南方青瓷的重要产地,浙江省也创办了“龙泉省立瓷业工厂”,除生产仿宋元青瓷外,更多地生产白瓷和青花瓷。抗战开始前的十余年间,由各级政府主导,许多瓷场改进工艺技术、改良生产方式、推进管理模式的企业化,数十家有一定规模的瓷业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相继成立,我国制瓷业初步完成了由手工作坊向现代工业企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型。
与此相关,民国时期瓷器制造逐渐完成了由传统的手工生产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转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时期机制瓷器普遍出现,使得器物造型更加统一并且规范化,但同时也显得呆板,这在一般商品化日用粗瓷器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炼泥方法的不同,瓷胎有明显的现代瓷质感,白度和硬度都相对较高;由于使用化学彩料,大多数产品色彩浮艳,以“洋蓝”绘画的青花更是普遍有飘浮的感觉。为省工力,日用粗瓷的绘画也常见偷工减料,更多采用了简笔画法。
除机械炼泥、制坯、成型外,民国制瓷工艺最大的变化是贴花纸的使用。贴花纸装饰方法是把图案印制在纸或薄膜上,把它们贴于待装饰的瓷器部位,釉下釉上均可,再烘烧而成。贴花纸的开始使用大约不晚于1920年代晚期。早期贴花纸是舶来品,上海的益丰搪瓷有限公司、华商铸丰通记搪瓷公司分别于1927年和1929年开始生产贴瓷用印花纸(周觉民《略谈我国陶瓷贴花纸的兴起》,《景德镇陶瓷》1982年第3期)。贴花纸装饰工艺便捷省工,但也把瓷器的装饰工艺简化到了极点。以其简便利用,很快成为当代瓷器的最主要装饰手段。
黄炎培先生在《景德陶调查书》中言简意赅地记述了清末到民国初年制瓷工艺的机械化转变:“制胚[坯,下同],则有压胚、铸胚之新法。压胚者,用半机械辘轳与石膏型压成盘、碗等物;铸胚,用石膏模倾注泥浆,因石膏之吸水性而使沿边成型。上釉则有以机器代人力吹釉之新法,其余浸釉、浇釉、刷釉、荡釉诸法,壹仍旧贯。惟施彩除仿古及粉器用绘画旧法外,则有刷画、印画之新法。刷画以双钩成花鸟形之纸贴胚上,而刻之使空,于其空处将各种彩色用刷糁上,烧则纸化去,而花鸟宛然。印画有铜版、石版之分。铜版印画,以镌有花鸟形之铜板糁上颜料,渡于蜡纸,再由蜡纸以印于胚,各种青花纹多用之;石板印画略同,而五彩花卉皆宜。”可见,当时景德镇瓷器制作工艺的变革是多方面的,几乎涉及到了瓷器除烧造外的所有工艺环节。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