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中的羊

在古老的甲骨文中已有“羊”字,而且,祖先在造字时就把“羊”和“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羊部》云:“羊,祥也。”这种通借的做法是先民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物化表现,它折射出那个时代先民的社会心态、审美情趣。羊,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是很重要的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在古老的甲骨文中已有“羊”字,而且,祖先在造字时就把“羊”和“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羊部》云:“羊,祥也。”这种通借的做法是先民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物化表现,它折射出那个时代先民的社会心态、审美情趣。羊,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是很重要的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乙未羊年正欢天喜地地向我们走来,下面以与羊有关的古陶瓷为例,作一鉴赏。

 

  马家窑文化羊角纹双耳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家窑彩陶是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的。安特生学识渊博,考古经验丰富,他把马家窑彩陶、半山彩陶、马厂彩陶都划归马家窑文化范畴,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件羊角纹双耳尊是在甘肃洮河流域出土的,是马家窑文化晚期作品,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年左右,高16厘米,宽21厘米,古红色,呈马鞍形,羊角中间空白处绘两只太阳,光芒四方,敞口宽带纹,纹饰为“羊”之象形,非常流畅,两只黑色的长长羊角,自然弯曲,遒劲,飘逸,潇洒。以此造型来塑造羊,在古文字学中称之借代,即以局部代替整体,应该是抽象画的先驱之作。整个器物红黑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红色代表阳光,黑彩寓意黑夜,有着昼夜寒暑交替变化的象征意义。今人总爱说中国画缺少抽象思维,其实看了马家窑彩陶中的蛙纹、羊纹等,可了解先民丰富的、出人意料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看着羊角纹双耳尊,我总会联想到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那时,黄河中游出现的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羊,古川彝款识作“祥”,也将祥字写作吉羊,以羊作为图腾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西。”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人将羊看作吉祥之物,绝非偶然,羊皮可用来做衣遮体,羊肉可美食强体,造福人类,此也表达着先民的人文理念。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