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一陶韵江湖 品顾茶景赏金舟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茶的价值就被发掘,闻于唐,盛于宋、明,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汉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作为茶叶之乡的我国,茶具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具文化也是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视礼节,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茶的价值就被发掘,闻于唐,盛于宋、明,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汉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作为茶叶之乡的我国,茶具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具文化也是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类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虽形状古朴,但笨重粗糙;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在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当中以明代景德镇烧制的紫砂壶和宜兴紫砂壶闻名世界。

      紫砂壶是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紫砂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紫砂壶长久以来,即被人们推崇为理想的注茶器,并能发出茶之色、香、味,并且既不夺香,又煮熟汤气。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古来名壶,从明正德年间紫砂壶问世以来,工艺名家辈出,近代的紫砂大师顾景舟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

      小顾人称顾老,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紫砂陶艺家,近代宜兴有著名的七大艺人之一,其作品充份表现精、气、神、韵之美,不但深具东方特有艺术特色,更赋予时代气息,堪称为紫砂壶之一代宗师!80年代在港拍卖价已为65万元人民币。现每把壶时价均超过一百万元,广受海内外收藏家争相购藏,惜生前作品不多,能珍藏者少之又少。

      顾老在其18岁时在家继承祖业,随祖母邵氏制坯,并承袭家中制壶客师的诀窍,加之读书很多,因此出手不凡。20世纪三十年代,他应上海古董商郎玉书聘请,仿古做陶,得以饱览历代紫砂精品。每遇前人名作,他都反复揣摩,悉心研究。经过多年磨炼,他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抗日战争期间,窑场一片萧条,他甘守清贫,潜心研究紫砂壶的造型及成型技法,制壶艺术进入了成熟期。抗战胜利后,他与上海画家吴湖帆、江寒汀交往甚密,一起切磋陶艺。

      “一两紫砂一两金”的说法由来已久,证明紫砂壶的珍贵。此件顾景舟款紫砂素面壶造型语言极强、气韵生动,对壶肩、颈、腹、脚、顶的权衡比例严谨推敲、而骨肉均匀;整体挺拔端庄,壶盖吻合圆刨精致。壶底脚向上对应有致,壶钮与壶体称势适体秀雅。壶泥,色泽纯正嫣红透亮、砂粒隐现。视觉上合理有趣有亮点,形神兼。顾景舟作为国内紫砂壶泰斗,其壶市场价值连年看涨,极具投资收藏价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顾景舟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作品受到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1988年4月,轻工业部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广州百鸿艺术市场部杨经理介绍此藏品是说道:“他毕生致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并带领几代人为紫砂事业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怀,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加上精练制壶技艺,蕴酿出其紫砂创作的独特艺术风格,让紫砂壶带成为收藏焦点。”

      紫砂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是中国壶艺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正如著名画家亚明所评“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人们普遍认为,顾景舟是近代以来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堪与明代的时大彬媲美,因此称他为“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更多关于广州百鸿艺术品展览有限公司活动可关注百鸿官网:http://baihone.com/或可拨打服务热线:400-9918-222。百鸿艺术微博:http://weibo.com/GZbaihone 百鸿艺术微信:bhservice@baihone.com。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