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时期青花瓷的工艺特点

      咸丰(1851—1861)期间,可以称得上是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英、法等列强的觊觎。加上朝政腐败,致使社会动荡,生产凋敝,制瓷业愈加衰落。尤其是在咸丰年(1855)时,制造景德镇瓷器的御窑厂曾在兵火中被毁,此后基本上停烧。因此咸丰一朝的制瓷数量极其有限,传世品极为稀少。

      典型器:赏瓶是咸丰青花瓷器中较为典型的器物,撇口,细颈,圆腹,圈足。颈部起弦纹,腹部多绘有缠枝莲纹,取其“清廉”之意。赏瓶创烧于雍正时,乾隆时大量烧造并成为清代传统器型。咸丰青花缠枝莲纹瓶制作精致,是当时青花器的代表作之一。

      器型:咸丰青花的造型与道光时大体相同,多比较拙笨。民窑器尤其明显。但官窑器中也有少量精细产品,如团花兽足方炉、缠枝莲纹赏瓶都精致而规整。此外,还见三友玉壶春瓶、缠枝莲纹八宝花口尊、缠枝莲纹渣斗、云龙大盘、三友盘等青花器。民窑器则以粗壮风格居多,有的器类造型特殊,如瓶类的口大、颈部粗短。壶类则口小腹鼓,这些都是典型的时代特征。

      胎釉:咸丰五年(1 855)之前的官窑器的胎骨比道光时细腻,制作规整,釉色净白,釉面平滑。民窑器的胎骨则厚重粗松,釉色以青灰居多,釉层稀薄,釉面有水波痕的现象更为普遍。官窑器中精细的青花器呈色纯正,明丽鲜艳,与道光时的青中含灰不同。民窑青花多呈色浓重灰青,有飘浮感,在一些山水写意的纹饰中更为明显。

      纹饰:咸丰青花瓷的纹饰大多沿袭前朝,没有什么创新,竹石芭蕉、云凤纹等与前朝几无两样。常见的有云龙、云凤、云蝠、云鹤、八宝、八仙、八卦、三星、三友、罗汉、生肖、福寿、博古、婴戏等,俗套而少新意。纹饰布局松散,画法上更为简约,笔法粗率,像是信手涂抹而成,多见所填青色漫出轮廓线的现象。

      款识:与前朝不同,咸丰时的款识以楷书款为主。官窑器多署“大清咸丰年制”六字青花楷款,六字两行竖式或六字三行横式,用侧锋运笔,字体工整清秀。篆款为六字三行横式,无圈栏。民窑器中盛行图章式的篆款,大多草率不规。极为潦草的一类,笔画部分写不全,同时采用盖印技法。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