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出土瓷器的品种和特点

      据阚绪杭先生《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瓷器在柳孜遗址的发掘中大量出土,(这次发掘主要是在唐代地层)整理的瓷片近10万片,器形有碗、钵、盘、盏、盆、罐、壶、瓶、坛、灯、瓷塑、盒,可修复件中其中碗917件,盘69件,盏119件,盆37件,钵209件,罐129件,壶28件,瓶6件,坛8件,灯4件,盒7件,盂6件,盏托1件,枕9件,瓷塑2件,铃15件,三彩器38件。釉色有黄釉、青釉、白釉、黑釉、彩釉、影青等,多数釉色深浅不一,其中黄釉较多、次为青釉、白釉、酱釉、黑釉等,多数瓷器釉下施一层化装土,胎釉结合较牢,极少数有脱釉、飞釉现象,器表多素面、有少数点彩、彩斑、三彩、窑变,在装饰上有贴花、刻划花,绘花、印花、塑花,少数器物有文字装饰。
      
      在挖掘遗址其间,市博物馆与县文管所也从沿线百姓家中征集到一些残碎瓷器,这些残碎瓷器通过器形辨认,主要是民间日常生活所用的碗、盘、盏、壶、钵等几种器类。唐、五代时期的器物以饼底、平底、玉璧底、窄圏足的碗、钵、罐、壶为主,口沿特征主要是敛口、侈口、圆唇和半圆唇、器壁多较厚重。两宋时期器物的特征主要是:底部大多数圈足,少数为平底,宋晚期内底多有涩圈;口沿特征主要是敞口、敛口、平沿、卷沿、六出筋、八出筋、十出筋、莲花形、葵花形等形式;器壁有浅腹、深腹、弧壁、瓜棱、斗笠形等;釉色以青、黑、白、影青釉为主,少量黄釉,柿红色釉;装饰手法以胎装饰为主。可基本判定其所属窑口和窑系的主要有邢窑、寿州窑、萧窑、东门渡窑、磁灶窑、巩县窑、长沙窑、鹤壁窑、淮北市新发现的烈山窑、景德镇窑、吉州窑、定窑、磁州窑、临汝窑、耀州窑、建窑、龙泉窑、越窑等,还有一些辨认不准的窑口。这些征集到的大量瓷器和发掘的瓷器中,发掘品以唐代长沙窑、越窑、寿州窑、邢窑、巩县窑为多;征集的瓷器中以寿州窑、景德镇窑、临汝窑、磁州窑、吉州窑最多,耀州窑、龙泉窑、越窑、定窑、巩县窑、钧窑、淄博窑次之,还有界首窑、德清窑、密县窑等,反映了我国唐宋时期、南北地区各主要瓷窑产品的时代特征。从窑口及窑系来看这些瓷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河南、河北、湖南、山东、安徽、陕西、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南北皆有,地域广阔。
      
      这些高古瓷(大运河瓷)的总体特征,王红五先生在他的专着《大运河瓷》中,用五个字概括就是“全、新、多、亮、精、”。
      
      (1)、全的特征指出土瓷所涉及的窑口全。
      
      (2)、多的特征指出土瓷的数量多、品种多。
      
      (3)、新的特征指运输过程中沉没的商品或贡器,绝大多数是未曾使用过的器皿,釉面净,露胎净,器表少有附着物,最多有一点碱沁划痕,因而新。
      
      (4)、亮的特征指器表因地下大运河弱碱性的水土环境,优于废墟、墓葬和地下水较多的窖藏。釉表接触不到有腐蚀或污染的物质,故而器表很亮。
      
      (5)、精的特征指数代以来大量南方窑口的贡品遗存,和北方窑口的一些外销产品遗存以及南宋进贡金朝的“岁贡”“岁币”瓷器都有可能遗落在大运河河里,成为今天我们能见到的精品。
      
      由于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河流,而五大河流的支流又伸展到远离大运河的内地,这样全国各地各个窑口生产的瓷器通过这些河的支流、干流,畅通到外地。能在通济渠上行走的:一是当时的畅销瓷,即当时各大民窑的名牌产品,它们北上或南下。这在运河发掘品中可窥一斑。二是进贡品,一般是南方窑经过汴河进京的。三是外销瓷,一般是北方窑经过汴河到扬洲港远销海外的。四是汴河沿岸的一些小窑口生产的瓷器由于运输的需要经过汴河。五是汴河两岸百姓日常生活使用的瓷器。六是由于河道的废弃当作垃圾丢弃在河内的。这些瓷器都会因为水患、战乱、事故、盗抢等原因遗弃在运河内。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