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窑遗址在开封东郊存在的可能性(二)

      汝窑与北宋官窑的差异
      
      1994年笔者细阅了紫禁城出版社出的《宋代官窑瓷器》一书,发现书中曾论述到汝官窑应是北宋官窑,并从南宋叶寘的论述语法角度分析,又结合《中国陶瓷史》归纳了数条,并得出结论:官汝窑即是北宋官窑。因本书作者是对陶瓷研究很有权威、学识又渊博的学者,而我对他很尊重,故也很自然地接受了他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本人对收藏品的研究,特别是数次到清凉寺窑址学习参观,再结合收藏的汝窑瓷片和对这些瓷片反复细致观察,以至一片瓷片拿在手中都能反复用100倍放大镜看一小时左右,百余瓷片,都被细细审视研究,带着研究瓷片的体会,又反复到故宫、国博观察汝瓷、官瓷数十次,再和橱窗中北宋官瓷做对比,以观察馆藏品的印象体会,再和自己收藏的北宋官瓷瓷片做对比,结果发现,汝瓷、官瓷两者差别很大,无法统一到一个窑口。
      
      从釉色上分析,虽都属青瓷,但如果认真比较,就会发现两者色阶、色差完全不一样;从釉层上看,两者也有较大差异,北宋官瓷釉层明显厚于汝瓷,甚至厚度超过一倍之多;从釉质上看,还是明显不一样,官瓷釉质酥亮、釉面平润光滑,汝瓷釉质则显乳浊,釉面眼看似梨皮状,而手摸则平滑莹润;胎土官瓷偏黑灰,汝瓷似香灰;两者色感也相差甚远;从相等的器物或瓷片相比,明显是官重汝轻,论厚度明显是官厚汝薄;至于开片纹线也相差很大,两者找不到任何统一相似之处。再看烧造工艺也有很大差距,官采用垫烧居多,汝采用支烧居多;支钉痕迹形状是官大汝小,官是圆形豆粒状(汝个别也有),汝则多是芝麻状;支钉色官是黑灰,汝多系白色。再用100倍放大镜从微观痕迹学入手对两者釉内世界做比较观察,发现差异更大(差异细部特征另文详述),完全是两个釉质、气泡的世界。用放大镜在其中遨游,真是一种极美的享受,使人心情非常愉悦。就这样仔细比较观察有数年时间,其中从微观证据到视觉差异和触觉不同等要素,可以肯定地说两者根本无法统一到一个窑口。至此我才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结论就是:北宋官窑就是北宋官窑,清凉寺汝窑就是清凉寺汝窑。对此,有一着名文博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汝瓷就是官瓷,那么故宫所藏的传承有序、记载明确的这些北宋官瓷该归到什么窑口?在展览时,又该如何标明年代与窑口。”
      
      开封东郊应作为寻找北宋
      
      官窑址的重要方向
      
      近几年民间有关宋官窑在某某地被发现的各种传言时有发生,但终于不见任何证据而销声匿迹。因我原本是深信河床底之说的,故从未相信过这些传言。可由于一次偶然的发现,使我开始有所动摇,以至于现在改变观点。
      
      去年一次无意的发现,收购了十余枚青瓷片,这让我有了重要发现和收获,仔细辨识分析数天后,竟然发现它们是北宋官瓷瓷片。我高度兴奋,便以此为线索展开近一年的追访,历经一年往返四省,花费很大精力财力,费尽口舌与心思,总算有了一点进展和收获:一是又收到部分瓷片、残器和窑具;再就是亲眼见识了数百件大小不一的瓷片和近十件残器。这也是我下一步要追踪奋斗的目标。
      
      不过当务之急是先从所得瓷片和残器分析,要辨识是老瓷片还是人为破坏做旧的瓷片。经判定确认实为出土老瓷片后,就先和故宫展品对比,再从微观痕迹入手,查找其中上千年瓷器特有的变化痕迹和寿斑,经与北宋官瓷的釉质、气泡特征对比确认,进一步确定就是北宋官瓷瓷片无疑。这些图片中的残器和瓷片,都是我亲眼所见和部分拥有。
      
      从自己所得和所见瓷片中观察发现一个特征,就是残器也好,瓷片也罢,都因不同程度瑕疵而被打碎,仅从此点就可初步推断有官方窑址瓷片的特点,再加还有窑具。关键是要找到瓷片准确出土地点,可这并非易事。现在仅知大概在开封东郊区域,但准确地点在什么地方就不得而知了。虽费了一年时间和不少财力,目前还是未得到确定,不过大方向是开封东郊,这已是所得到的最重要信息了。因施工的几位工人并非开封人而是山东人,现都已离散,一时间无法找到。现主要是追踪大部残器与瓷片,同时花钱托人找第一手发现之人,只有找到第一手发现之人才能了解准确地址。但不知原址是否已严重破坏,但愿不是。至此,虽又耗时、耗力、耗财,但尚无最终结果,不过我还是很有信心。不管将来结果如何,有收获已让我非常满足和高兴。再就是我想与大家共享这样一个感悟:凡事都要有一种平常心态和正确动机,也一定要有一种正确认识。是不是北宋官窑址并不要紧,只要把它作为一个线索,让政府和专业人员进一步考证,以求得到确认或否认,那都是成绩。我们业余人员能为此添一砖一瓦,都是爱好和良心驱使,即使没有什么结果也不必灰心丧气,就算我们这一代人解决不了,还有下一代人。我们应坚信后代人会比我们更聪明、更有智慧,最终会解开答案。我们现在一定要有正确的心态,客观冷静对待,不要有功利心,自然就会克服主观推断和机会主义的倾向,我们所做之事一定要经得起历史和后代的检验、审查。
      
      以上仅提供一点线索,重要的是靠政府和文博专家以此为线索,进一步能有所发现。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