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发展的历史背景概况(二)

      元代政府为了拉动海外的巨大市场,也为了扞卫中国瓷器的世界独特地位,为了宗教和文化产品对海外藩属国的文化影响力渗透,结合蒙古统治者自身尚蓝尚白的一些民族习惯,必须考虑推出代表国家实力和文化(宗教)影响力的载体物,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然是瓷器。顺便也压制阿拉伯地区逐渐成熟起来的多彩绘陶器势头(不仅仅是出口创汇的问题,主要是政治和宗教<元代佛教是国教>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元青花在元代中期逐渐试验成功,虽然有阿拉伯影响的因素,除青花钴料依赖进口而外,元青花的文化背景、装饰构图、纹饰绘画、瓷器工艺都属于本土发掘,大量借鉴和结合中国历代传统工艺和传统纹饰基础上进行创新。构图虽然与伊斯兰的繁密有类似,但中国传统佛教绘画(敦煌壁画为例)也多有繁密型的构图,况且伊斯兰纹饰和元青花瓷器上的纹饰完全是两个不同体系。人们不禁要问:元青花受到阿拉伯青花彩绘陶器的影响没有?阿拉伯工匠来中国景德镇参与的机会有没有呢?我想阿拉伯地区与中国从唐代就开始文化交流,元代时期的阿拉伯人很多穿梭于两个地区,影响自然是有的,但不是主要因素。因为,从核心利益、政治、宗教、文化战略考虑,参与的程度很有限。我们都知道,古代对瓷器制作和烧制工艺是极其保密的,这是中国称为瓷国唯一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和民生利益的重要内容之一。否则,元青花从诞生到成熟就不会经历28年漫长的摸索期和发展期了。如果有阿拉伯的烧制青花陶器工匠参与,能用得了28年时间吗?
      
      元青花从战略意义出发到开始摸索烧制,又到基本成功,再到逐渐成熟,并非像很多人以为的一生下来就是美丽的大姑娘。从延佑六年(1319年)萌芽期【1】,到至正七年(1335年)青花发色和绘制基本成熟【2】,经历了16年的试验摸索期。从延佑六年(1319年)萌芽期到至正七年(1347年)的青花发色完全成熟(字也是图绘)【3】,经历了28年漫长的摸索期和发展期。从至正七年(1347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四年当中【4】,也就是从考古发掘的铭文记载推断(不排除青花瓷器成熟要比非铭文青花瓷器早的可能性),发展和生产量是突飞猛进的,也是元青花瓷器生产的旺盛期。这只是从目前具有确凿考古铭文来核算的。即便后来继续发现提前的青花瓷器铭文出土和出现,最起码要经历20年左右的摸索发展时间,最终成为当时享誉海内外的着名瓷器----元青花瓷器(突破历史的、精致的和大件的彩绘瓷器)。
      
      元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使得可以抗衡的阿拉伯瓷器一败涂地,迅速蔓延到阿拉伯所有地区,包括非洲一些地区,东亚日本、朝鲜,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文莱,南亚印度(含巴基斯坦)、尼泊尔等诸多蒙元势力范围的地区。使得中国瓷器的国际地位从新得以树立,也给世人以崭新的面貌,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为明清瓷器的发展开创了未来。
      
      注明:此文章很多证据和细节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并未具体和完善,仅仅作为探索交流之用。正式论文会在本人已经编着四年多、现在还在调查完善和继续编着的《中国景德镇元代瓷器》或《元代青花研究丛稿》着作中系统发表。谢谢大家的期待和谅解!
      
      注解:
      
      【1】1975年,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征得湖北省黄梅县元延佑六年(1319年)墓出土的青花(测定为铁,最终不可确定)塔式盖罐为典型器,罐通高为42.2厘米,盖为七级宝塔式,罐腹为椭圆形,肩部堆塑狮首、象首各一对,兽首间绘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足胫处绘莲瓣纹。从此罐釉面看,属釉层较厚,不透光一类,青料为国产青料,发色蓝中闪灰,堆料处泛褐色斑点,画面简单,画笔虽流畅,但略显制作粗糙。从造型、绘画风格来看与后期元青花瓷器一脉相承。
      
      【2】江西景德镇(乐平)收藏家收藏一件铭文为“元统三年”(1335年)供碗,器形别致,青花发色发灰(国产料),尤为珍贵,是证明元青花产生在元代中期的佐证实物材料之一。
      
      【3】至正七年置款青花双耳文字盖罐,高30cm,口径16厘米,底径12厘米,罐体最宽处直径约为20厘米,造型精美,色泽光洁透明、白里闪青,釉质细腻如玉,估计为盛酒的器皿。在罐体正面,有用钴料楷书“至正七年置”等字。该青瓷罐于1987年在四川雅安地区的一个窖藏中出土,但因研究人员的忽略,没有意识到其价值,使其长久被封存在雅安地区文管所库房里。这件国宝竟然默默无闻地尘封库房十多年而无人知晓。1999年9月,因省博要举办“四川考古事业五十年成就展”,经过国内研究专家发现,才知道是世界已知道最早年款的青花瓷器。
      
      【4】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撰文介绍了大威德先生收藏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象耳瓶。1952年,经美国人波普研究,一大批元瓷从混沌的历史中剥离出来。大约过了20年,从元大都窖藏遗址、江西丰城凌氏墓和江苏金坛的元明墓,先后出土了带有纪年款的元青花,元青花的谜底才一点点被揭破。后来介绍,这一对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是1927年左右分别从北京知化寺流失到英国的。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