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粉彩、洋彩的区别

      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制瓷工艺的顶峰时期,出现了不少新的发明和创造。珐琅彩、洋彩和粉彩就是在此朝出现的,并成为清代宫廷艺术的光辉典范,堪称中国彩瓷的顶级品种。尤其是珐琅彩,自产生以来一直是皇帝御前独享的珍玩,制品不多,故异常珍贵。

      那珐琅彩究竟是什么工艺呢?

      珐琅彩是釉上彩品种之一,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著名的宫廷御用瓷。它是在已烧好的素胎上涂彩料作底,在底色上加绘纹饰,再经炉火烧制而成。按装饰工艺不同,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瓷”,简称“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那珐琅彩是从哪里来的?

      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开始做装饰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但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宫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作指导烧造画珐琅器。但其式样、图案已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了。

      珐琅彩为何这么贵?

      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最集中的地点是乾清宫东端凝殿左右屋内,共有400件,每一件或两三件盛一木匣,匣内糊囊,匣盖上刻填色品名,名曰“瓷胎画珐琅”。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

      粉彩的“粉”作何解?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

      那怎样区别珐琅彩与粉彩?

      珐琅彩与粉彩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彩色瓷品种,二者均出现在清代康熙年间的晚期。它们的区别之一是珐琅彩的玻璃质较多,粉彩的则较少。不过,最容易区分的还是珐琅彩画面中的轮廓线都比较清楚,每个花朵、每片叶瓣都有明显的轮廓界限。而粉彩瓷器的纹样则有渲染效果。如果把珐琅彩比作油画,那么粉彩就好比水彩画。

      “洋彩”又是什么东西?

      无论是去年10月以2.5亿港元创下新高的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还是11月以5.5亿元再破纪录的清乾隆洋彩镂空双层瓷瓶,都让国人注意到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洋彩”。对此,苏富比资深瓷器专家康蕊君(Regina Krahl)特别撰文,做出了深入浅出的解释:

      乾隆早期,除景德镇御窑场外,北京紫禁城造办处设珐琅作,其址临近皇帝起居之所,专制瓷胎画珐琅器,由宫廷画家奉旨绘瓷,受皇帝督检。珐琅彩料为西来之品,后清宫工匠受命研制。至乾隆年间,工匠大概已掌握炼制彩料之法,不再依靠舶物。

      1741至1744年间,乾隆皇帝敕制的珐琅彩瓷,除由宫廷作坊承做外,也有由景德镇御窑负责烧制的。奉旨于景德镇御窑烧制的珐琅彩瓷雅称“洋彩”,御窑场大规模烧制的珐琅彩瓷则称“粉彩”。其时,粉彩的瓷器多饰淡雅纹样,因而得名。洋彩瓷器严遵宫廷规格,足以与内府珐琅作所制珐琅彩瓷媲美。

      所以,唯乾隆年间,景德镇御窑与北京珐琅作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因此“珐琅彩”与“洋彩”实际分别甚微,难以辨识。此二称谓涵义大致相同,均指“外来颜料”。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