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瓷:妒忌生奇宝 历代迷芳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窑并称为南北瓷王。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其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加上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更令哥窑瓷器变得神秘色彩浓重。据统计,全世界现存可确定的宋元哥窑器物仅一百余件,数量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

      哥窑由来的传说

      关于哥窑名称的由来,也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而哥窑器物上的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因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至今烧造地窑址难寻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虽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哥窑的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已知可考资料来看,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

      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人们在浙江龙泉的大窑和溪口找到了生产类似器物的窑址。其产品为黑胎开片,釉色以粉青和灰青为主,单色纹线,应为入土所致,用垫饼垫烧。不过,杭州市考古学家曾向大众展示过一张照片:那是一个出土于杭州老虎洞窑址的瓷器,上面赫然刻着一排暗色的小字——“修内司窑置庚子年”,这也证明了老虎洞窑就是修内司窑。同样,在老虎洞窑址周边,也出现过类似哥窑的瓷片标本,这也让大家对哥窑窑址所在地有了新的猜测。

      技术提高后佳器辈出

      干隆辛丑年(1781)新年,干隆帝已过古稀之年,还饶有兴致地写过一首有关哥窑的诗,这首诗也被刻在一件哥窑葵瓣口碗的底部: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恰似标坯相,而能完谧神。宣成后精巧,柴李昔清淳。此是酌中者,休论器尚新。文中就提到,“哥窑瓷器都开片,并以铁足为珍;宣德成化以后的哥窑器(仿哥)最为精巧;我说你们就别研究了,这东西就是宋朝之物。”尽管干隆爷这种把御题诗刻在瓷器上的行为是破坏文物的做法,但也足以看出他对哥窑瓷器的欣赏。明末和清代,论及哥窑的文献越来越多,仿制的器物也是越来越精巧。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