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艺术史中里程碑式人物浅析
2014-08-18 17:02:43 来源:环球收藏网 已浏览次
世间产茶地多,产陶地也多,可产陶地不一定产茶,产茶地也不一定产陶。两者皆有者唯独中国著名的陶都——宜兴了。中国人饮物重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或许正是因此机缘,宜兴一带的先辈们才将茶与器有机结合,创造了紫砂用器,其中以紫砂壶使用广泛,最为驰名。
紫砂壶历史悠久,想以一文将其发展脉络细述,难度很大。为此,笔者欲通过对紫砂发展史中的一些里程碑式人物的介绍,使读者了解宜兴紫砂艺术数百年发展历程。第一位制壶大师——时大彬。
时大彬的艺术成就
紫砂壶诞生自明代,紫砂史上的第一位大师就诞生在明万历年间。他名叫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为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当时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时大彬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制壶大师,时大彬的艺术成就至少有以下四点:
摒弃了模具制壶的老传统
时大彬作壶极为严格认真,每遇不满意的作品,即行毁弃。他作壶多采用手工制作,将泥片手工拍打组合后构成壶形,此法一直沿用至今。迄今出土的6把大彬款识的紫砂壶分别是:1968年江都明墓出土的六方紫砂壶:1984年明墓出土的球形壶;1987年福建明万历户部侍郎卢维桢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鼎足盖紫砂圆壶;1987年山西晋城出土的圆球壶:1987年陕西延安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墓出土的腰圆式提梁壶;1986年四川绵阳出土的仿古莲子壶。从这些出土紫砂壶看,当时的时大彬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时大彬将紫砂与瓷器及其他陶制品的制作造型方法彻底分离,使紫砂壶变化多端,奠定了紫砂壶最具特色的“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可变化性壶形。
大胆求变,一改壶风
“宫中艳说大彬壶”是当时对时大彬艺术成就的真实写照。而这样的艺术成就,缘自他的一次变通。在公元1579~1620年间,时大彬游历了苏州娄东,此行结交了文人陈眉公诸辈,交往中他了解到文人的偏爱与喜恶。在返回宜兴后,他将文人追捧的“小、雅、精”偏好,融入紫砂壶中,大胆变“大”为“小”,使紫砂壶受到文人们的喜爱,成为当时的流行物件,并迅速流传到宫中。自此紫砂壶名满天下,紫砂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颠峰。
教授弟子传承工艺
时大彬研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制作的壶式也多种多样。与此同时他不忘培养弟子,一改过去“父传于子”的传统紫砂授业传承习惯,打破家族局限,广收门徒。在他的悉心培养下,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迅速成长,最后均成为独当一面的制壶大师。其后他的弟子又广收门徒,紫砂从业者从此迅速增多,紫砂工艺也得以传承延续并发扬光大。
刻写姓名,凸显作者
早期的紫砂壶制成后,艺人们往往并不署款,即使署款也是托人替刻。而时大彬在娄东交结了诸多文人雅土后,便有了自己也在壶上篆刻书款的想法。从那时起他开始揣摩名家书体,发愤苦学,数年后终于写得了一手好字。此后他削竹为刀,以竹代笔,在每做完一壶后,便在壶上刻上自己的姓名。其他的紫砂名家随之纷纷效仿,刻上自己的姓名作为印记,以表明该作品出自己手。自此,紫砂壶与制作者的章记相得益彰,成为紫砂壶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紫砂壶的内涵也得以丰富。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