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龙泉窑牡丹瓶鉴藏

龙泉窑始于西晋,窑火一直持续至清代,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烧制历史中积累了洋洋大观的器物品种。诸多器型或受其他窑口感染,或受时代好尚浸染,共性的品质特征自然难以抹杀,但这其中还有一类器物,比如五管瓶、龙虎瓶、双鱼盘等,却是龙泉窑独一无二的杰作,也最能反映龙泉窑自身的地域文化个性和风格。本文所述的牡丹瓶即是一例。

图1、元代龙泉窑刻花牡丹纹瓶 高63cm-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1、元代龙泉窑刻花牡丹纹瓶 高63cm

 

图2、元代龙泉窑凸刻缠枝花卉纹“泰定四年”铭大瓶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2、元代龙泉窑凸刻缠枝花卉纹“泰定四年”铭大瓶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

 

图3、元龙泉窑贴花缠枝牡丹纹大瓶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高49cm-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3、元龙泉窑贴花缠枝牡丹纹大瓶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高49cm

 

      龙泉窑始于西晋,窑火一直持续至清代,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烧制历史中积累了洋洋大观的器物品种。诸多器型或受其他窑口感染,或受时代好尚浸染,共性的品质特征自然难以抹杀,但这其中还有一类器物,比如五管瓶、龙虎瓶、双鱼盘等,却是龙泉窑独一无二的杰作,也最能反映龙泉窑自身的地域文化个性和风格。本文所述的牡丹瓶即是一例。

 

  龙泉窑牡丹瓶流行于元明,以主题纹饰多为刻饰或贴饰缠枝牡丹而得名,也有贴饰缠枝菊纹或刻饰缠枝莲纹者,所以牡丹瓶之名并不确切,只是一种习惯上的泛称而已。而优美的长颈喇叭口亦使此类瓶获得另一个雅称:凤尾尊。它是元代龙泉窑新创的品种,高度多在五十公分以上,器型硕大,胎体厚重,器身由不同部件接合烧成。牡丹瓶传世数量颇多,形制大同小异,基本造型是一个三段式:上部是长颈喇叭口,通常饰以弦纹、蕉叶纹等辅纹,或贴饰与主题一致的折枝花卉纹;中间是圆鼓饱满的腹部,刻饰花叶并茂的缠枝牡丹,或是贴饰疏朗有致的缠枝牡丹、缠枝菊;腹以下弧收或束收,刻饰狭长莲瓣纹,元代时近足处多外撇,圈足挖底贴烧,至明代早中期则多挖底套烧,故近足处通常有接痕装饰成的凸棱。此种三段式造型或源自花觚、觚式瓶之类, 但就瓶式而言,早在北宋时期即有类似雏形的瓶形出现。

 

  牡丹瓶在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元大都遗址及197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元代窖藏(现分别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元代窖藏(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等遗迹中均有发现。国内外诸多公私收藏中亦颇常见,如两岸故宫博物院、北京颐和园管理处、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日本和泉市久保物纪念美术馆等均收藏有制作精美,器型硕大的龙泉窑牡丹瓶。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牡丹瓶高达72公分,器型修长,口沿刻有铭款,可为此类大瓶的断代标准器,并为器物用途等相关考证提供了有力依据,铭文如下:“栝倉劍川流山萬安社居奉三寶弟子張進成燒造大花瓶壹雙 捨入覺林院大法堂佛前 永充供養祈福保安家門吉慶者 泰定四年丁卯歲仲秋吉日謹題。”括苍即今丽水,“剑川”乃龙泉旧名,泰定四年为公元1327年。据铭文内容可知,大瓶在当地作供奉寺庙之用,且成双定制。如内蒙古窖藏出土的龙泉青瓷大瓶即为一对,并与带“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款的钧窑香炉同出,“己酉年”是元至大二年即1309年。元代供养器流行大瓶一对加香炉的组合,如大维德至正十一年铭文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上的铭文即明确提到大瓶一双和香炉的搭配。江西省抚州市元至正八年(1348)墓也曾出土景德镇窑仿制的此种龙泉青釉大瓶,这颇能说明元代龙泉窑青瓷大瓶当时的影响力与市场需求。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