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真正“活”的陶瓷博物馆

走进景德镇,整座城市即是景区,景区也即是城市,整座城市中陶瓷文化景区、景点星罗棋布,且各具魅力。位于景德镇市瓷都大道古窑路1号,是国家5A级古窑民俗博览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里,青山环绕,杨柳依依,鸟语花香,显得格外清幽,而入口茂密的古窑森林,遮蔽了天地,就像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将人们从喧嚣的城市带回了千年前的中国瓷都。

近几年,古窑民俗博览区致力于恢复景德镇历代古瓷窑,从清朝到明朝再到元朝、宋朝,一步步追溯下去。沿着窑系的发展足迹,将历代瓷窑倒着往回烧:2009年清代镇窑成功复烧;2011年明代葫芦窑成功复烧;2011年元代馒头窑成功复烧;2012年宋代龙窑成功复烧。今年10月景德镇明清御窑青窑、龙缸窑、风火窑开窑认证仪式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内举行。景德镇的古窑复烧起来,今天的人们看到了一座真正的陶瓷博物馆。

2012年明代葫芦窑的复烧,人们惊喜地看到,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明永乐宣德的青花器物、明洪武的釉里红、明成化斗彩成品的再现。釉色体现了柴窑烧制品的滋润白如玉的特质,青花、釉里红的花色达到了原作的效果。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在2005年以2.3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震惊了全世界。这件天价元青花,就是在景德镇烧制而成的。

复建和复烧这些古窑,不但能够复烧出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高端仿古瓷,再现了景德镇古代特有瓷窑烧成实景,还使得古窑的营造技艺、烧成手工艺在动态生产中得到传承。同时,古代窑炉烧造过程中把桩、驮坯、架表等手工技艺也得到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

走进历代古窑展示区内古代制瓷作坊,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游览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柴烧瓷窑,这里没有任何现代工业的痕迹,一个个泥坯整齐地站在一行行晒架上,老艺人们缓慢而有节奏地做着属于自己的那道工序。南方有一石,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勤劳的瓷工和瓷土不停地对话,把一腔温婉情思,揉进一方泥土。舂泥、拉坯、上釉、开窑……一双双手和手里抟出的精神,像水像釉,在洁净的瓷坯上流过。七十二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滴淌着瓷工的汗水、凝聚着瓷工的智慧、昭示着千年瓷都非凡的文化底蕴。青花的重生,令人向传统工艺文化传承者致敬。

这里就是近距离地感受纯朴的老艺人和他们的绝技。老窑工用木棍搅动车盘,车盘快速旋转,这时立即进行做坯拉坯,双手在飞旋的车盘上把瓷泥拉制成碗、盘、杯、碟等器皿,随着古窑师傅手型的变化,一个个粗坯很快就出来了。

拉坯后需要利坯。利坯就是在旋转的陶车上,把坯体上多余的部分镟掉。景德镇瓷器薄如纸的特色,就是靠利坯这道工序来完成的。在景德镇,学徒时做什么工序,到老都还是做那道工序。利坯修一个碗需要4把坯刀,每一把刀有3个步骤,每个步骤要学3年,工艺学起来非常难。利坯时,要屏住呼吸,为测定所利坯体的厚薄,需用手指轻轻弹击坯体,并细心倾听其发出的响声,从响声大小来判断坯体各部位的厚薄。

接着到彩绘作坊前,如果不到这里亲身走一遭,很难想象得出师傅们是怎样在陶坯上用颜料描绘出精美图画的。含氧化钴的颜料,在陶瓷坯体上仅仅呈现出灰黑色的印记,就像胶片时代摄影得到的底片,而要得到成品后的青翠色彩就需要1300高温烧制。

除了青花瓷,景德镇的传统名瓷还有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和粉彩瓷,这些瓷器的制作在古窑区传统作坊内都能看到。透过一排排雍容华贵的粉彩瓷瓶,头发花白的张文月老艺人正用纤细的钢针雕刻着,还不时地用嘴吹去雕刻下来的粉末,走近仔细看那绣花针下正扒花出细密匀称的凤尾纹花样,再细品旁边的粉彩瓷瓶,花鸟图案下有精致的纹理质感,难怪张文月师傅被世人称为扒花大王。出自他手的高档粉彩精品,多数被作为国礼瓷赠送外宾,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更是争相收藏。

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其传统制、绘、烧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而由于特殊的制作条件和工艺,它们传承全靠师傅言传身教,口耳相授,传承人代表性人物就成至关重要的一环。让人宽慰的是,这些代表性人物虽已年迈,但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徒弟徒孙。 精美的瓷器把散落的记忆重新凝聚起来。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