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博物馆藏紫砂壶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大彬”款紫砂六方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紫砂合菊壶
 

扬州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俗语云:“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皮包水”就是喝茶。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认为,茶碗以越州青瓷为上;到宋代,则是以建窑黑盏为最佳;而至明代,饮茶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团茶渐渐被散茶取代,茶具逐渐由“碗”转移到了“壶”。明代学者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云:“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同时代的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也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紫砂因其材质的独特性能,超越银、锡、瓷等材质,在明代晚期紫砂壶已成为了饮茶的首选器皿。这在讲究喝茶的扬州的历史文物中也是得到印证的,现将保存于扬州博物馆的部分紫砂壶稍作整理,略为介绍。

明“大彬”款紫砂六方壶

1968年江苏省江都县丁沟乡红飞村郑王庄明万历四十四年曹氏墓出土

通高11厘米、口径5.7厘米

朱红色砂胎,胎中隐现银星闪点。壶圆口方唇,直颈微敛,折肩,六棱形直腹略向内收,六方形圈足。圆盖,倒锥形钮,钮面模印对合的半弧纹;六棱形三弯壶嘴,五棱形耳把;底部正中竖刻楷书“大彬”款。壶流、把、款字皆位于一中线上。该壶壶身为泥片拼接而成,流、把为手工捏塑镶嵌于壶身,整体简约古朴,线条流畅挺拔,具有鲜明的晚明造型装饰风格。

清紫砂合菊壶

旧藏

通高7.8厘米、口径6.2厘米

紫褐色泥胎。壶直口、丰肩、扁圆形折腹,饼底微内凹。圆盖,压印菊瓣装饰;小圆柱钮,形如花梗;钮下模印一圈花萼纹。壶折腹处起一道弦纹,上腹压印如覆菊,下腹压印如仰菊;壶嘴短小,小环耳把;饼底亦压印菊瓣纹,中心模印一朵花心。该壶整体如一朵倒扣的菊花,构思精巧,层次分明,造型端庄,胎质温润,制作工细,应为清代中期紫砂珍品。

除此馆藏紫砂壶外,1999年扬州市大东门路南的扬州城遗址清代地层中曾出土了一批基本完整的紫砂壶,其壶形制多有相同,造型简约。其中一件紫砂壶壶身刻楷书横款“玉峡泉”;在清代诗人董伟业的《扬州竹枝词》中提到“饥餐白滚安江社,饱吃干烘玉峡泉”。董伟业,字耻夫,号爱江,自号扬州董竹枝,原籍沈阳,后流寓江都,乾隆五年(1740)作《扬州竹枝词》九十九首,其中记述了扬州大量的物产名胜、文艺风情。由此可知“玉峡泉”应为当时的茶寮。

宜兴紫砂壶在明清扬州世俗生活、宗教活动、士大夫文化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也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记。而究其魅力所在,除了紫砂对于饮茶功用的独特性能外,应该更多地在于历代制壶艺人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制壶精神,以及其所赋予紫砂壶的深厚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JAN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