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访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张树伟

北京万寿寺,深庭广厦,琼楼玉宇。雕梁画栋,瑰丽非凡。其间曲栏回廊,御书碑亭,青石假山,古道地宫,苍松翠柏,错落有致。北京艺术博物馆就“藏身”于这座著名的古刹内。

12月3日,记者造访了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 《中国古瓷窑大系》总主编张树伟先生。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张馆长,谈起邢窑陶瓷艺术,见解深刻、神采飞扬。

记者:北京艺术博物馆为什么对古陶瓷艺术情有独钟呢?

张树伟: 北京艺术博物馆作为北京一家展示中国文物精品的综合性公益博物馆,始终以弘扬中华文化艺术的传统、让更多百姓了解和继承中华文化艺术传统为己任。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宝贵智慧。

20世纪2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古陶瓷考古事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古学分支,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北京艺术博物馆力求站在时代前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展览”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中国古陶瓷考古的最新科研成果。

记者:邢窑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怎样?为什么要举办邢窑陶瓷艺术展?

张树伟:邢窑是我国生产白瓷最早的窑场之一。它传播广泛,影响深远,蜚声中外。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曾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邢窑作为中国古瓷窑重要的窑口,它在当今的影响和它的历史地位是很不相符的。在河北,邢窑既不如定窑名气大,也不如磁州窑宣传多,应该加大推介力度。

2010年秋,我在主持编撰《中国古瓷窑大系》时,中国陶瓷专家叶喆民先生对我说,要关注邢窑。邢窑的透影白瓷,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地位很高。外国陶瓷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只有一种瓷器,就是透影白瓷。其他的都是半瓷半陶,不是真正的瓷器。随后,我和几位古陶瓷专家专门来到邢窑遗址考察,当我们看到邢窑出土的透影透光白瓷后,非常震撼。我们回到北京后,马上跟叶老汇报,带着透影白瓷标本去叶老家。叶老看到透影白瓷瓷片后,很激动,很高兴。他说,我都快九十岁了,没想到还能看到透影白瓷。当时我的心里就升腾起强烈的使命感,一定要把邢窑推介出去。2011年,正好是邢窑遗址发现30周年,选在此时举办邢窑陶瓷艺术展,也有纪念意义。

记者:邢窑陶瓷艺术展举办以后,反响如何?

张树伟:邢窑陶瓷艺术展做出后,反响非常好,耿宝昌、叶喆民、王莉英等中国古陶瓷研究专家非常重视,都出席了开幕式。展出3个月,观众数万人。故宫博物馆一位退休干部,义务为观众讲解。古玩、收藏界的许多人士都过来了,有的还来过好几次。有些搞艺术的学生,带着干粮,中午也不走,一待就是一天。一位观众参观后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今天下午来到明清两朝的皇家寺院,万寿寺。万寿寺里古色古香、安宁幽静。玉兰花含苞欲开,迎春花依然绽放。“千年迷梦——邢窑陶瓷艺术展”,正在展出。此次展出的200多件瓷器,都是邢窑窑址出土的,这些精美的瓷器,如玉一样的温润光亮、历经千年,使我仿佛还能触摸到它的温度。它质朴、大气、写意、传神,让我觉得亲切而温暖。感谢那些为保护、发现、发掘、整理、收藏这些珍宝而付出心血的人们,因为他们的努力,让这些珍贵文物得以展出,让我们有大饱眼福的机会。”

记者:通过举办中国古陶瓷系列展览,北京艺术博物馆有何感悟?

张树伟:“千年迷梦——邢窑陶瓷艺术展”,是北京艺术博物馆推出的一个高品质的陶瓷类展览,是北京艺术博物馆为首都人民献上的一道文化大餐。近年来,北京艺术博物馆通过举办《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毛家湾出土瓷器珍品展》、《传承·跨越——民国瓷器艺术展》、《当阳峪瓷器艺术展》、《唐风一脉——巩义窑陶瓷艺术展》等中国古陶瓷系列展览,整合20世纪及本世纪初中国古陶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新成果,全面、系统、客观地再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寓教于乐,使观众在参观展览时,不仅可以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更可以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