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景泰滥”当成景泰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乾隆款御制铜胎画珐琅彩欧式仕女图鼻烟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铜胎掐丝珐琅鹤足双龙耳盖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读者来信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珐琅器受宠 高仿品可以假乱真 专家提醒
 

鉴定

本期鉴定者:北京匡时瓷杂部经理孔超

读者:该珐琅器高15.5cm,口径5.3cm,足径4.4cm,特点是:深蓝色,体轻而薄,边部位嵌铜料,铜料软熟,不像当今铜料坚而硬,颈部上下有粒状绿色碎石料,底部也有一圈,螺旋底,请问专家这件珐琅器是否真品?价值如何?

鉴定:这是个赝品。如今珐琅器的赝品在市面上不时可见,有的甚至采用古法“克隆”以前的珍品。事实上,珐琅器分很多种,而其中的掐丝珐琅因为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又以蓝色釉料为主,故称“景泰蓝”。

在拍卖市场上,掐丝珐琅一直称得上是“硬通货”。在2010年12月1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以1.295亿港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掐丝珐琅艺术品的世界拍卖纪录。艺术品市场中,习惯将一些晚清或者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的景泰蓝特别称之为“掐丝珐琅”。由于其生产和流传的数量有限,且多为皇室御用或仕宦商贾珍藏,因此颇受藏家追捧。

顶级的掐丝珐琅其胎以铜胎为主,珐琅釉多为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耗金量也大,制作工艺复杂,人工成本也非常高。鼎盛时期的珐琅器多为厚胎,厚重、沉着,色彩较为内敛。近代也有不少民间作坊仿制清朝的珐琅器,多为薄胎,色彩鲜艳但略显粗糙,工艺不能与此前的宫廷精制相提并论。

据行家介绍,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繁复,因此一般需要几位能工巧匠默契配合、环环相扣。如今该工艺后继者相对较少。有着“中国景泰蓝第一人”之称的张同禄从事景泰蓝艺术50余年,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全面掌握景泰蓝创作、设计、生产工艺、技艺流程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收藏提示

掐丝珐琅

以胎体厚重工艺精细为最佳

近年来,珐琅器的受宠也使得市场出现一些仿品,有些高仿品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除了用机器大批量制作的廉价景泰蓝外,也有部分人炒作回流的工艺品,把他们当古董卖。对于这些所谓“景泰蓝”,业内称之为“景泰滥”。除做工粗糙以外,假珐琅使用的釉料为塑胶树脂,这种材质不耐久,也不耐高温,容易腐蚀和磨损,不长时间便会老化褪色及失去光泽。

真珐琅表面呈水晶玻璃般的光泽和坚硬质感,而仿珐琅性质偏软,表面光泽呈油脂感和塑胶感,容易刮花。而且真珐琅很少有串色现象,仿珐琅串色明显。针对外表做旧的赝品,鉴定时须先进行比重,特别注意观察底胎的厚度,一般来说赝品的手感较轻。而从包浆上看,珍品厚重、内敛、集聚人气,堪称“越陈越美”,而赝品则看上去比较新且容易反光。

此外,有无砂眼可以成为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明代的珐琅器质厚,色透,砂眼凹坑大且多;清初的也有砂眼,但比明代有显著改进,珐琅质厚但不透;至清末和近代,珐琅稀薄,但砂眼几乎消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砂眼可以说已经不复存在。

收藏掐丝珐琅,以胎体厚重、工艺精细为最佳。有专家认为,收藏掐丝珐琅,除了认清年代外,还应在器型的选择方面有所取舍:“可以人物、动物为首;其次是炉、瓶,且须造型奇特,以有出戟、附件为佳;再次是碗、碟、杯等。”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