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工艺品从繁华没落到再次繁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北京南二环上,有座“景泰桥”,周围还散落着景泰宾馆、景泰小学等,这“景泰”二字的由来便是因为附近的北京珐琅厂生产景泰蓝的缘故。景泰蓝工艺品经历了从繁华没落到再次繁荣的过程。中国的古代工艺品,绝大部分都是官民共享。比如瓷器,有官窑也有民窑;玉器,宫廷和民间都有制作。只有一种独特的工艺,在清末同光中兴之前是宫廷独享,没有走入民间。这就是俗称的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

掐丝,指在铜胎上用细的铜片掐成图形,填上各种色料,再经过烧制、磨制,最后成为成品,这就是掐丝珐琅。掐丝珐琅并非源自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元朝时期由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的。到了明朝景泰年间,由于皇家的重视,使它发扬光大,声名鹊起,再加上当时的掐丝珐琅器多为蓝色,便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景泰蓝。

景泰蓝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吸收了瓷器工艺,同时大量引进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是集冶金、铸造、镶嵌、绘画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堪称集中国传统工艺之大成。一件繁缛华丽的景泰蓝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历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等过程。

明清两代,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引导北京景泰蓝工艺从成熟走向了辉煌。据说乾隆年间皇宫除夕夜宴之时,只有皇上的桌上才能摆放全套的景泰蓝制作的餐具,底下陪宴的只能使用瓷器或银器,可见景泰蓝在当时宫廷中的地位。西方人对景泰蓝喜爱有加,他们乐于收藏景泰蓝工艺品。可惜的是,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反而对景泰蓝的认识偏低。尽管它贵重无比,但由于传统文化普遍的价值取向,文人多喜欢含蓄之美,看不上景泰蓝的富丽堂皇,认为它过于花哨。再加上后来,景泰蓝制作工艺成为了“众人皆知”的秘密,于是,这个曾经最典型的宫廷“艺术品”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廉价品,着实令人扼腕痛惜。

好在由于工艺、原料等差异悬殊,街头廉价的旅游纪念品与真正精美华贵的景泰蓝艺术品不可同日而语。国家也对传统工艺实行了抢救、保护和扶持的政策,景泰蓝工艺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一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奇葩,终于再次焕发了昔日光彩,与玉雕、雕漆和牙雕并列京城工艺美术“四大名旦”。

责任编辑:LXC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