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启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天启青花瓷赏析

明天启(公元1621—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年号)朝仅7年,又处于明末多事之秋,景德镇官窑陷入衰落状态,至崇帧时官窑停产,但民窑在大量外销订单的刺激下,青花瓷的风格百花齐放,一直受到官窑影响的民窑,此时摆脱了几百年的精神束缚,逐渐离开了长期依靠的官窑蓝本,有很大的创新。明天启青花瓷其时代特点是大件产品渐少,小件产品增多大件产品规整度略差,小件产品则很精细,颇有万历青花遗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宫馆藏明天启青花罗汉图钟

青花罗汉图钟,高19.6cm,足径14.5cm。

钟为铜钟式,顶置双头龙纽。器里白釉无纹饰,器外通体以青花为饰,钟顶舞部与边部绘缠枝花卉,腹部绘十八罗汉图,肩部环刻阴文“大明天启元年孟夏月造”铭。

明天启朝历时仅7年,传世品数量极少,此件带有明确纪年款的青花钟实属罕见珍品。此钟形制系模仿周代青铜打击乐器中的青铜钟。其造型秀丽,线条圆滑流畅,龙头钮设计巧妙,使精巧的瓷钟平添几分庄重气派。钟体洁白莹润的釉面上,以工整细腻的淡描青花描绘十八罗汉图,画中人物或卧或立,各持法器,各显神通,形象鲜明生动。此钟在天启青花大多画意粗率的器物中堪称精美之作。

【明天启青花瓷胎釉】

瓷胎均由全白高岭土制成,胎质完全瓷化。胎体继承了万历朝的特点,大件器物胎质较粗糙,胎体粗重,器形不太规整。釉面玻璃质感不如前朝,釉色白中微带青,有个别釉面灰暗、粗糙。

明天启青花瓷青料】

天启朝采用石子青钴料,青花颜色多种多样,有万历时的淡描青花,亦有纯净艳丽与浓郁的色调。总之,具有明清之际过渡时期的特色。一些青花器物(主要是民窑瓷)有浓郁的东邻日本风格(即所谓的古染付瓷)。流行别具一格的两支笔的分水(混水)绘瓷技法,与当时青花料色十分配合,看上去别有情调。天启官窑青花极为罕见,常见多为民窑产品—其绘纹草率写意,青花晕散或带有浓褐现象,很像清初青花瓷,而民窑中青花精品,绘画别致,工艺精细尤为别致可爱。此时期青花颜色可分4种:

(一)继承万历传统,呈色稳定,为鲜艳的浅蓝色,但己有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类似清初青花颜色。

(二)青花色泽清谈,青中泛浅灰色,呈色稳定,绘图工整,线条纤细。淡描技法与万历晚期如出一辙。还有更浅淡者。

(三)青花呈色不稳定,有晕散现象,纹饰的线条与釉面呈熔融现象,类似永宣青花,但没有永宣那种入木三分、深入胎骨的刚健之风。此类青花多为佛前供器。

(四)青花色调浓重,泛蓝黑或灰黑色的,多见于胎体厚重的青花器上。彩瓷及写款上。其釉面多数稀薄且泛青色。

以上4种呈色,前两种属标准官窑青花,后两种多见于民窑青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宫馆藏明天启青花罗汉图炉

【明天启青花瓷造型】

天启青花瓷大致可分为四类:传统的官窑器、寺庙用供器、国内外市场的日用瓷器、日本市场订制的外销瓷。造型主要是小件器物,制作精细;大件器物少见,规整度略差。

器形有:贯耳瓶、菱形瓶、花觚、炉、香盒、罐、碗、盘、杯、壶、筒瓶、龙钮钟、烛台、净水盂、钵等;出口日本的日用瓷多为四方、六方、八方、花口、斜方、扇面式、海棠式、菱花式等各种造型。

青花罗汉图炉,明天启,高17.5cm,口径28.5cm,足径18cm。

炉口微侈,束颈,鼓腹下敛,高圈足。底心处有一圆孔。胎体厚重。器里光素无纹,白釉闪青。外壁通体青花绘32个罗汉,三五成群笑谈于山水之间,周围衬以卷云、松柏、溪水、花草。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器造型古朴,人物姿态生动自然,远山近水层次分明,山水交融,云雾缭绕,景致幽雅,意境深远。绘画线条清晰流畅,青花一改单线平涂的技法,并有色阶变化。

香炉在明末清初时颇为流行,明末时香炉造型较清初香炉略高,更显古朴庄重。

【明天启青花瓷纹饰】

官窑器绘画手法大多采用“双勾混水”,线条流畅,类似淡描青花。画风豪放简练,简笔写意,十分清爽,一改万历时繁满的凌乱布局,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为后代青花开启一代良风。其纹饰也显露出受日本风格的影响。

天启民窑此时逐渐摆脱官窑的束缚,向其他艺术领域借鉴和寻求创新图案及纹样,当时的江南地区和安徽新安地区活跃着许多文人画家和版刻家,大量的画谱和刻印作品影响了景德镇的陶瓷艺人。青花瓷大量采用各种画谱为蓝图和版画插图,有大量的小说、戏曲故事,构图布局明显是继承了新安画派。绘画风格以写意为主,笔意无力,画工草率,布局简单。有大量的简笔写意画,线条粗犷豪放。画法多为单线平涂,初创皴染法来描绘山水人物,称为“山石皴染分水法”,这种绘画技法以致影响到清初的绘画风格,孕育了康熙时期的“青花分五色”技法。

纹饰题材较常见的有:临江独钓、板桥归人、山庄屋宇、八仙、罗汉、吉象、牧童骑牛、双鹿、双狮戏球、人物仙鹤、白兔、葡萄、梅花、缠枝花卉、桃猿图、高僧图、仙人乘槎图等,还有一些是画诗相配。

民窑青花纹饰中有一些特殊之处,如人物脚下画链状纹,器心画鱼、蟹,碗心灵芝托“喜”字或“寿”字纹饰,灵芝成菱米状(万历灵芝呈椭圆形),碗心莲花托“寿”字纹饰。

天启青花瓷中的人物纹饰比较具有时代特点,历史人物图纹饰较常见,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使得社会更加动荡,大明王朝正在风雨中飘摇,陷入内忧外患、穷途末路的境地。官窑的几乎停顿使得大部分制瓷技工涌向民窑,民窑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使得青花瓷工匠可以自由发挥自己所擅长的绘画内容,更易吸取当时文人绘画的影响,对于青花瓷人物纹饰题材的选择便是这种自由性开放现状的产物。

人物纹饰的内容有婴戏图、历史人物画、戏曲小说人物画、神话传说人物类、人物山水画等几类。

婴戏图是贯穿明末清初瓷器的主要纹饰之一。描述天启时期婴戏纹的内容特点,需要与宣德时期婴戏纹对比分析:宣德的婴戏纹多为所谓“庭院婴戏”,画面多定格为孩子们在庭院内活动,人物写实,绘画工整,孩童面部圆润,表情丰富,线条流畅。宣德后,婴戏题材逐渐转移到郊外婴戏,即孩子们嬉戏在户外,婴孩的形象变化也尤为分明,人物画面抽象化,面部几乎无描述,近乎简笔绘画。婴孩形象多身材单薄,有时穿起厚大长袍显得头重脚轻,头很大,稍显瘦弱,长脚不对称,后脑突出,形体抽象,奇形怪状,绘画内容较多用的图案是加官进爵图、百子图等。

神话传说人物类纹饰里有代表典型道教色彩的八仙纹,表现八位道教神仙,即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等人的形象。也有暗八仙纹,即以其各自手持之物代表各位神仙。也有故事型的神话传说纹饰,如天启时期独创的梦幻人物纹饰、天宫麋鹿图以及关于神人仙道修炼图的纹饰。分析这些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多包含了弘扬正气、鞭打腐恶、惩恶扬善、迁善改过、勇猛精进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中华民族善良本质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此时盛行的以人物山水为题材的纹饰多是与文人相关的画面,其写意大于写实。如竹林七贤图、郊游图等。

此外还出现大量戏曲小说人物画等类型的纹饰,《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传》《西厢记》《汉宫秋》《破窑记》《还魂记》《金线池》《浣溪沙》《文姬归汉》,以及“三言”“两拍”等戏曲、小说中的人物经常出现。

责任编辑:LXC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