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明成化青花碗特点(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1 明正统青花缠枝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2 明成化青花碗

图1为明早期正统年间青花缠枝碗,最大口径14.7厘米,高6.2厘米,最大足径5.7厘米。其基本造型如下:侈口、斜壁、深内腹,圈足壁较厚,圈足内壁垂直,外壁向内倾斜,底部比壁部厚,壁部在灯光下透光,底部不透光。

图2为明中期成化青花碗,口径14.8厘米,高6.7厘米,足径5.8厘米;基本造型:直口,斜壁,深内腹,内弧底,外平底,圈足较高,经打磨,非常光滑。圈足呈倒八字形(即上大下小)。与明代前朝碗相比,成化碗胎底、圈足薄,圈足成倒八字形,这是突出的特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笔者分析原因有二:其一,制瓷技术水平提高。自元代开始使用二元配方制瓷,瓷石泥含氧化铝17%左右,高岭土含氧化铝35%左右,将两泥和合做坯胎,氧化铝含量多在20%至23%之间。低则圈足和底部需加厚,高则可使圈足和底部减薄。景德镇在成化时期开始,窑户懂得把瓷胎的氧化铝含量提高,坯胎在窑内高温下不易瘫软变形的道理。所以窑户把瓷器胎壁做薄,把圈足做薄,这样既可以使瓷器轻巧美观,又可以节省瓷土,还可以节省燃料。瓷胎厚难烧透,多费燃料,还容易发生胎底裂变等缺陷。所以成化瓷器圈足薄、胎底薄是建立在制瓷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的;其二,圈足成倒八字形的理由。瓷器圈足由元代的正八字形,到明代永乐、宣德和空白期时期的垂直圈足,再到成化开始的倒八字形圈足,这种逐渐改进的目的,是为了节省瓷土原料。我们前面已经谈过,明代早期高档瓷器烧制,是要在瓷器坯胎圈足上放一个瓷质垫饼,垫饼下面放砂,砂下面是匣钵。如果瓷器圈足小,垫饼就可以小。成化时期把圈足做成倒八字形,就可以在烧制相同器物时减少垫饼瓷土的消耗量,使瓷器生产费用降低。

鉴定明代瓷器时应注意的问题:⒈明代早期瓷碗胎底、圈足皆厚,中期瓷碗胎底、圈足皆薄,后期适中。⒉明代早期民窑瓷器窑温低,轻叩发出闷声,多开片;中期开始窑温提高,轻叩发出铿锵的金属声,不开片。⒊明代早期民窑碗盘圈足内壁垂直,外壁内斜;中期开始圈足内外壁皆内斜,成倒八字形,这个特点始于成化朝。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