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瓷器上的 “龙抬头”迹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道光时期的龙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光绪时期的龙纹

民间古语:“二月二,龙抬头”,传说龙在冬天休眠,到了每年二月二会被春雷惊醒,于是抬起头来,喻示着万物复苏。“龙抬头”的传说深入民心,连皇帝也相信龙的姿态与国运紧密相关。百余年前,经历了同光中兴的光绪帝也曾意气风发,怀着恢复康乾盛世的宏愿,将“龙抬头”的心思在瓷器上表露出来。

近日笔者在西安古玩市场看到一些瓷器打着清朝康雍乾三代的官款,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瓷器上虽然有长期把玩的痕迹,但做工较三代瓷器逊色,它们釉色暗淡,花工略显迟疑刻板,胎质也没有三代那般细腻温润。询问后得知,这些瓷器是仿制品不假,但不是新仿,而是光绪时期仿制的。后人仿制前人瓷器的做法并非光绪时首创,但光绪时期不论官窑、民窑,都大批量仿制前代瓷器,而且往往跳过嘉道,去仿制年代更早的康雍乾三代瓷器,其中模仿康熙瓷最多,因此古玩界也将光绪瓷成为“小康”,意为“小康熙”。

笔者将道光时期的龙纹瓷与光绪的进行比较:道光时期的龙老态龙钟,垂头丧气,连胡须都无力地耷拉下来。这种龙形态在整个瓷器史上十分罕有,它的出现与嘉道时期大清朝国力衰退有关。而光绪时期的龙一扫颓态,好像返老还童般精神抖擞,昂头做升腾之状,那胡须也一根根骄傲地翘了起来。“龙抬头”的迹象存在于瓷器上,象征着国力的恢复。年轻的光绪刚刚亲政时,洋务运动蓬勃兴起,北洋水师隆重建立,这些事件似乎都昭示着一个王朝即将复兴。此时受到激励的光绪自然不愿回顾两次鸦片战争的屈辱历史,嘉道的瓷器也因此不受待见。

而让光绪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惊醒他强国之梦的不是阵阵春雷,而是甲午战争的隆隆炮声。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马关条约》屈辱卖国,洋务运动戛然而止,龙虽抬头,却只是回光返照,衰老的病体已难升腾,正如光绪瓷器,繁华之中色彩暗淡,比起真正的三代瓷只是形制上相似罢了。

光绪瓷存世量很大,价格不高,特别适合初入门且手头并不宽裕的藏友购入收藏。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