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昙石山遗址出土神灯赏鉴

灯,作为一种照明工具在我国由来已久,但其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却尚无定论。《楚辞·招魂》载:“兰膏明烛,华镫(灯)错些”,这是目前我国古文献中关于“灯”字的最早记载,说明在战国时灯具已经出现,且已被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实。但是,战国时灯的结构已相当完善,而且造型也很优美,显然,在其之前灯的发明和演变应该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时期,只是暂时还未找到确切的考古证据。那么,我国最早的灯具到底诞生于何时呢?

  三、与“壶”的联系与区别

  考古学者主要从专业角度,根据该陶器本身上部呈喇嘛塔状,下部为昙石山遗址同期出土文物中常见的折腹壶形,将其命名为“塔式壶”。 实际上,壶作为我国古代出现较早、使用普遍的一种盛器,最初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主要流行于商至汉代,一般用于装酒或装水,并且壶的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其中,商代的壶剖面多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少量为长颈鼓腹的圆壶。西周的壶除承袭商代式样外,多设有圈顶壶盖,盖可倒置用作杯,耳多为半环耳或兽首衔环状耳。弧形壶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器形为长颈,圆腹,腹旁有鉴,平底或圈足,壶颈向一侧倾斜,形状类似瓢瓜。春秋时期的壶造型较商周壶更为轻巧,多为扁圆壶或方壶。《春秋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国子执壶浆”,注:“礼器,腹方口圆曰壶,反之曰方壶,有爵饰”;《说文》:“壶,昆吾圆器也”。这一时期,许多壶盖上端做成莲瓣形,也有一些在壶盖或壶身外表装饰鹤、龙、璃虎等立体动物形象。战国至汉代的壶则由垂腹改为鼓腹,下腹部内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稳重,显得更加秀丽灵巧。另外,这一时期也有提梁壶,提梁用数十节铜链串接而成,以便外出携带。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看,新石器时代的陶壶一般多为圆形,由口、颈、腹、足组成,部分在颈或肩部附单或双耳,且口部一般均位于器身顶端。至商周以后壶的式样才逐渐增多,相继出现了方形、扁圆形、弧形、八角形壶等;六朝时才开始出现腹部置流和曲柄的鸡首壶、羊首壶等;唐宋以后壶的流部逐渐增长,曲柄样式更日渐丰富。而从昙石山遗址出土该陶器器形上看,其上部为平顶、长颈、实心,中部折腹,下附喇叭状圈足,口则位于器身中部颈腹交接处,在形体结构上也明显和新石器时代一般陶壶的差异性较大,在功能上虽可作盛器壶使用,但因口端位于器身中部缺少引流部位,进出水都不甚方便,也不大符合实用原则和标准,所以,认其为“壶”的观点亦略显牵强。

  四、用作“魂瓶”的逻辑性分析

  魂瓶,作为吴晋六朝时期我国南方尤其是以江浙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墓葬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随葬冥器,一般认为它起源于汉代的五联罐,是专门为随葬烧制的陪葬物。尽管其形态各异、内容繁杂,数量较多,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叫法或称谓,但在器形结构上,一般“魂瓶”都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多为盘口、口下为长颈,进而在颈部进行模印、贴塑各种纹饰;中部为腹,以圆腹或折腹较为常见;下部则为附足,多圈足或平足;器身整体大都呈下宽上窄的塔状,而考古发现证实,一些魂瓶中还常见有在瓶身底部、上肩或盖等局部镂孔现象。相对而言,昙石山遗址出土的该陶器,在器形结构上同样也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为平顶、长颈、实心,顶缘外凸且起棱两道,中部为扁折腹,且中、上腹亦各起棱一道,下部则为喇叭形圈足,整体亦呈下宽上窄的塔状,而在器身中部的颈腹交接处也有一椭圆形镂孔,这与一般魂瓶无论在整体器形和还是局部结构上都较为接近,以此判断,两者应该具有某种相同或相近的渊源关系。

  再从两者的出土位置上看,据考古发现,汉晋及以后墓葬中出土的魂瓶,一般是按照男左女右竖向方式摆放于墓主人头部的两侧位置,且大多仅见于中上阶层的大中型墓葬。而昙石山遗址该陶器也是出土于墓主人的头部侧上方,同时从该墓伴出的其它随葬器物多达20余件,在陪葬品数量上明显多于其它同期墓葬,也是昙石山遗址同期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之一。因此,作为少数人的特权和专有陪葬物,该陶器仅于此墓出土,在墓葬类型、性质和出土位置上亦和一般魂瓶基本相近。

  而从意识形态角度看,魂瓶本身即已体现了吴晋六朝时期佛教所倡导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和道教中“去世而仙”的生命意识和宗教思想。魂瓶器身上下各部分取意不同,上部有引魂升天成仙,并祈求死者在异世界保佑的功能,下半部则是魄的归所。它把天上、人间、生死轮回思想完全柔和在一“器”之上,当是原始宗教和灵魂信仰思想的具体反映。相信“万物有灵,鬼魂不死”是原始宗教的思想基础,魂瓶的诞生也正是当时社会人们的这种灵魂观念及宗教思想在丧葬方式与礼制上的一种具体体现和映射。

  如前所述,昙石山遗址出土该陶器既不具实用功能显然也应与当时人们的某种宗教信仰或灵魂观念有关,其发展演化过程和规律应与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内人们的意识形态、宗教思想和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是人们灵魂不灭观念和鬼神宗教信仰思想的产物。反映在器物本身,两者另一共同之处就是都存在有局部穿孔现象。考古发现证明,部分出土魂瓶中还常见有在瓶身底部、上肩或盖等局部穿孔情况,且穿孔数量、大小和形状各异。一般考古学者和民俗学家认为这种穿孔现象与当时人们的灵魂信仰有关,是供死者灵魂自由进出的通道。而昙石山遗址出土该陶器亦于器身中部颈腹交接处镂一椭圆形大孔作为器口,其功能和寓意当与某些局部穿孔魂瓶类似,也应具有和代表某种相同或相近的灵魂观念及宗教思想。

  最后,从魂瓶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上看,可以看出“魂瓶”的真正起源可能与我国古代出现较早、分布较广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墓葬类型之一的“瓮棺葬”有关,早期“魂瓶”或由瓮棺演化而来。很多尤其是晚期瓮棺和常见魂瓶包括昙石山遗址出土的该陶器,在整体样式和局部结构上大都较为相似或接近,均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且整体上基本都呈下宽上窄的塔状,而很多瓮棺底部或棺盖上也存在有局部穿孔现象。由此而言,魂瓶的真正起源可能与瓮棺葬有关,早期魂瓶或由瓮棺演化而来,昙石山遗址出土该陶器应是我国古代初具冥器性质的原始“魂瓶”,是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内我国瓮棺葬制发展演化的结果,是表征性抽象化的瓮棺,是原始宗教信仰、灵魂不灭思想的产物,也是瓮棺自身的一种变体形式。器身上部圆锥形、塔状长颈,或为引导亡者灵魂升天成仙之道;下部圆折腹,当是形魄栖息之所;颈腹交接处的椭圆形镂孔,则是专供死者灵魂自由出入的通道。

  总之,尽管关于昙石山遗址出土的这件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究竟是“灯”,是“壶”,还是“魂瓶”,是“生活用具”还是“祭祀神器”,考古学家们还在争议当中,尚无定论,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至少在目前我国的考古发现中,它是史无前例,也是绝无仅有的。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精彩图片MORE

精彩视频MORE

论站新帖MORE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