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祁巨制现身匡时古代书画专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原祁 春崦翠霭图

2011年北京匡时春拍古代书画专场将于6月7日正式拍卖。古代书画是匡时一贯着力打造的板块。本次古代书画专场由多件权威著录拍品领衔,组成古代书画的整齐阵容,其中王原祁、王石谷、沈周、董其昌、王夫之、陈老莲等名家之作非常令人期待。

王原祁《春崦翠霭图》7.3平尺宽大的尺幅,构图、笔法等深得元人神韵。画面以高远法作山居掩映,白云缭绕,呈现出一派春山暮霭初起的景象。这件王原祁的代表作品,早在1913年便有上海神州国光社的出版,并历经清代收藏巨擘陆时化、陆愚卿父子传承递藏,十分罕见。

此幅《春崦翠霭》作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是年画家六十三岁,仿黄公望笔意。王原祁自己曾经说过:“所学者大痴也,所传者大痴也”。他的积墨尤好,淡墨处灵动而厚重,笔触叠加又能层次分明。他也学王蒙的画风,画山石多见牛毛皴、解索皴,由淡至浓逐层加深,各种杂树皴擦点染,掩映在山间,水流曲折多有韵味。时人评其曰:“山水能继祖法,而于黄公望浅绛尤为独绝。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楮墨外”,此言不虚。

纵观王原祁的此幅山水画,他注重画面的变化,用笔生拙,章法谨严。王原祁大量临摹古人作品,学习构图布局,用笔用色尤见功力深厚。他用心于摹古而能变化,笔墨简淡秀润,不拘于前人而拥有自己的面貌。经王鉴教诲,画艺更精老练,用笔多变,韵味十足。用色浅绛和青绿相融合,天然真趣。此幅精心之作,讲究笔墨趣味,气息醇厚,又提出“临画不如看画”,可谓知者言。他广泛的摹习北宗绘画,“每举一笔,必审顾反复,而日已夕矣”,如古人一般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月余才完稿。由于他主张“要仿元笔,须透宋法”,这对清代中后期画坛影响深远。风气所尚,争相仿效,宗王原祁者称为“娄东派”,在清初独领风骚。

除王原祁的巨制外, 2011匡时春拍古代书画专场中王翚、沈周等人的作品亦是难得的佳作。王石谷(王翚)《唐宋人词意图册》(十二开)乃吴湖帆旧藏并题跋,早在民国时期就有珂罗版本出版,名震一时。沈周《仿古山水册》(十开)是其由细向粗的转型之作。本件作品传承有序,被历代书画名家、收藏家宝藏。王时敏、秦逸芬、蒋光煦、程伯奋对它的递藏都有贡献。沈周《怀萱堂手卷》为纪念王鏊之母所作,后有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王渭等由此而发的感唱和题咏,具有极高的研究与史科价值。董其昌作于1631年的《溪山清樾图》全是董氏成熟的画风,代表他山水画的最高成就。金城曾慕名临写此图,并在《湖社月刊》中出版。

此外,陈老莲的《仕女图》经鉴定大师谢稚柳先生收藏;袁江《夏山清茂通景》(四屏)尺幅巨大,气势宏伟,体现界画的严谨微妙;浙派鼻祖、西泠八家之首丁敬的《行书诗卷》可以《砚井诗墨》为参照,张风《寒林观瀑》由古代书画图目出版,《行书“石横水分流”》为赵之谦为吴湖帆父亲所书,更有吴湖帆边跋其上,可见珍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是不容错过的精品佳作。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