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诚信机制受质疑

2010年11月,在英国班布里奇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吉庆有余”转心瓶以5160万英镑的天价刷新了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然而在时隔4个多月后却有英国多家媒体披露:该瓷器的中国买家一直未付款。该天价瓷瓶的拥有人近日表示,如果中国买家再不付款,瓷瓶将继续拍卖。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火热,近年来中国买家却接二连三陷入“不付款”风波,令人深感困惑和不解。

无独有偶,2009年2月25日佳士得将曾为圆明园遗物的铜兔首和猴首拿到法国巴黎拍卖,最终两件兽首以3149万欧元(约合2.8亿元人民币)被一“神秘买家”以电话委托的方式买下,很快中国福建买家蔡铭超浮出水面。但出人意料的是蔡铭超却理直气壮声称:“举牌是出于责任,但绝不付款提货。”事发后,中国买家却由此背上了缺乏起码商业诚信的恶名,让海外拍卖行另眼相看。

为何内地买家会屡屡发生“拒不付款”的行为?其动机何在?有人以为,主要是国内买家的“零风险”心理在作祟。海外拍卖有别于国内,商业诚信是普遍共识,所以买家往往不需要预付保证金就可以参加竞买。但这种不需预付保证金的规则却恰恰被有些不讲商业诚信的国内买家当成了有机可乘的“漏洞”,巧加利用钻了空子。由于不存在保证金的损失,有的人干脆把严肃的拍卖视为儿戏,拍而不买。

买家 “拍而不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国内买家对商业诚信缺少基本的敬畏,同时整个社会对不守信者也缺乏一种惩罚机制。在国外,买家一旦发生违约,个人的诚信将受到怀疑,工作和生活面临极大的困境和风险。这样的故事就在一家国际大拍卖行真实发生过。某买家竞得一件艺术品后因经济问题无法按时付款,最后连保险、银行等都拒绝为他提供服务,导致他自杀身亡,足见诚信在国外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在全社会树立起高度守信的风气,让不守信者处处碰壁难行,才能有效约束 “不付款”现象继续泛滥。

拍后不付款的屡屡发生,还折射出当下国内缺乏一个有效的“黑名单”机制。在圆明园兽首拒付事件发生后,曾有多位专家表示,蔡铭超面临被佳士得列入“黑名单”的可能,其他外国拍卖行也有可能采取类似举动。如果国内拍卖业内部能建立起一套大家普遍认同的 “市场禁入”机制,将不付款的老赖一一列入黑名单,对拒付现象无疑是严厉的打击。

表面上看,竞拍后以各种理由不付款好像是一种“零风险”,买家没有什么实在的损失,但它却是以牺牲个人的诚信和道德为代价的。当整个社会建立起普遍守信的风气和有效可行的约束惩罚机制时,“零风险”也就真正临近巨大的风险了。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