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春色落人间《春景山水花卉册》赏鉴

  董邦达(1699-1769)、董诰(1740-1818)父子,在清代中叶既为朝廷显宦,又是艺林名家,■赫于乾嘉之世。中贸圣佳公司已几次征得他们的画作上拍,均成绩不俗。其中如《田盘胜概图册》,堪称董邦达的代表之作,上拍时曾在收藏界引起轰动。而此次推出的《春景山水花卉册》则是董诰的至精至善之品,与其父《田盘胜概图册》相映生辉。
  董邦达是浙江富阳人,自小家境贫寒,但力学不辍。雍正元年背地方选为文行兼优的“拔贡生”,进京前腰里只有八枚铜钱,靠人资助才得以治装成行。他中进士后,步步高升,由翰林做到礼部尚书,一直能够坚守知识分子的雅操,不为官场的酒食征逐,声色犬马所迷乱。鲁骏《宋元以来画人姓氏录》引《杭州府志》称其“生平淡荣利。官翰林僦居一廛,闭门集生徒讲肄,从之游者多文章名宿.中年积俸置数椽,退朝则手一编,莳花洗石,泊如也。“绘画也是他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他善画山水,宗法董源、黄公望、董其昌,好用枯笔作披麻皴,气韵苍逸古拙,画意平和澹远,深得艺术行家乾隆皇帝的赏识,命其参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等书。作为一名公务繁冗的政府高官,竟达到如此造诣,实属难能。
  董诰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全面继承了父亲的政治品质和艺术才能。他二十三岁中进士,仕途顺利,一路做到位极人臣的大学士,太子太傅。但始终能保持谦和的平常心态。一次回富阳老家,有位族人见了他大呼“董诰”,随行仆役认为触犯“官讳”,正待发作,他却制止道:“吾在族,齿最卑,其呼名宜也!”众人服其海量。对于朝堂上的大是大非问题,他抱定“和而不同”的宗旨,坚决不与权臣贪官合污。乾隆晚期和珅恃宠用事,排斥异己,擅作威福,常有倒行逆施。董诰利用自己的地位“支柱其间,遇事多所纠正,”被朝野称为“贤相”,与“四人帮”横行时周恩来总理所起的作用颇为类似。故嘉庆帝即位后,对董诰信任有加。董逝世时,帝尝亲作挽诗,刻碑立于其墓前以示痛悼。据说此碑至今犹存。
  董诰的绘画造诣,在画史上与其父并称。蒋宝龄《墨林今话》谓其“承东山宗伯(邦达)家学,早岁即深通六法,有‘大小董’之称。数十年来海内士橐笔游都门者,得其指授无不著声艺林。公退直余闲,寡所嗜好,门庭萧冷,每于盘礴寄情。尺幅寸缣,得者奉为珍璧。”冯金伯《墨香居画识》更谓“今大司农(诰)秉承家学,不特勋业彪炳,亦复妙绘绝伦。伊陟象贤,元晖继美,公以一身兼之矣!”直将“大小董”比作米芾、米友仁“大小米”了。
  董诰的山水,应是先学于其父,然后博取古人。他的笔性沉实秀润,不同于邦达的苍劲枯涩。故其作品面目,看上去颇类于王原祁,反与董邦达有异。冯金伯云:“某向尝获观文恪公(诰)真迹,闳深渊懋,浑厚精微,远则北苑(董源)、巨然,近则华亭(董其昌)、娄水(王时敏)(王原祁),渊源一脉,神气吻合。”这是很有见地的。
  除山水之称,董诰亦能作花卉。水平与同时的词臣画家汪承霈(汪由敦之子)相埒。我个人以为,汪氏花卉精能工巧,董氏淳和自然,在韵致上后者略胜一筹。
如上文蒋宝龄所说,董诰的画弟子不少,后来成名的画家关槐、关炳、张祥河等都是。在董诰忙于公事无暇酬应索画时,他们常常为之代笔。《墨林今话》明确的讲:董诰“晚年秉政纶扉,不暇握管。间应人请,皆门下士捉刀,而公之真木未易见也。”看来当时民间即流传真迹绝少。只有奉敕为内府所作者,方绝对可信。
我这里要介绍的这套《春景山水花卉册》,正是清宫旧藏的一件珍品。它不仅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册内钤盖乾隆、嘉庆多方御玺;更令人惊异处,是上下册二十四开图画,每开均有乾隆帝御题七绝一首;可想而知,皇上对此作是多么的喜爱。御题的时间,是丁酉仲春月,即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当时乾隆六十六岁,董诰三十七岁。
  画的上册为设色山水十二开,每开有作者小隶书标题:晴岩香雪、山楼茗话、花港云归、层峦烟霭、野航晓渡、松壑日长、清溪倚棹、江天帆影、萝磴听泉、细雨轻舟、云坞精蓝,柳塘新霁。仅从字面看,就非常令人陶醉。无怪乎乾隆帝在首开题诗中就赞曰:‘最欣画意含诗意”!文人画以意境为上,画中有诗,方才经得起品鉴。董诰家学渊远,经纶满腹,故能于利益上独占先者,邀得宸赏。至于笔墨华滋、颜色淡远、构图平中见巧,那都是功利的体现,代笔绝不能及。
  下册为设色花卉十二开,分别画:白梅、山茶、金雀、桃花、紫丁香、绣球、垂丝海棠、刺■、牡丹、蝴蝶花、黄杜鹃、长春。展册而观,但觉姹紫嫣红,美不胜收;温馨明快,雅致动人。较之上册山水,尤为精绝、罕见。是作者盛年的神来之笔,亦当为平生绝诣。乾隆帝在末开题诗中有句曰:“设色能探造化工”,评价之高,自不待言。
  这套册子,首尾洒金扉页钤有“避暑山庄”、“文园师子林宝”巨玺,可见最初是贮于承德离宫的。然而《石渠宝笈》著录时却将它编入“宁寿宫藏”部分,这说明后来它被取回了紫金城。现在作为故宫“珍宝馆”的“宁寿全宫”,是乾隆晚年大加修葺,准备退位后颐养天年的住所。这套画册被取回,也应是供乾隆“娱老”之用的。册首钤有“太上皇帝之宝”便是明证——乾隆在最晚年还披览过这套自己题了二十四首诗的画册,他对董诰的恩遇之深,可见一斑。
  综合言之,我以为《春景山水花卉册》目前的收藏价值主要有三点。
  第一,清宫旧藏,《石渠》著录,乾隆御题,具有明显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珍稀文物属性,对于公、私藏传家、镇馆,允推上选。
  第二,名人力作,开门见山,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对于专业研究鉴定工作也有“标准器”的作用。
第三,品相上佳。由于全部使用宫廷高级颜料绘制,且保存得当,故绝无反铅、脱色等病,二百多年犹如新画,且原装原裱,略无玷污,实在不易。
  藏界所谓“真、精、新、稀”者,殆谓是乎?
责任编辑:晓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