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09秋拍明清宫廷造像综述

明清两朝,封建统治者为笼络我国蒙藏民族,达到稳定边疆社会的目的,同时也为了满足个人和皇家崇佛祈福的精神需求,皆对藏传佛教大加推崇,或礼敬高僧,或广兴寺塔,或大造佛像,为藏传佛教所作功德无计。在两朝统治者的一切崇佛活动中,雕造佛像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事项。为达到政治和奉佛的双重目的,两朝统治者都专门在皇宫设立造像机构制作佛像,明朝造像机构称“佛作”,隶属“御用监”,清朝造像机构称“造办处”,隶属内务府。两朝造像机构都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雕刻工匠,为帝王、皇宫、皇家寺庙和蒙藏上层僧侣大量雕造佛像,为明清佛教雕塑艺术,也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不少宫廷造像留存下来,保存在佛教寺庙、国内外公私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成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珍品,也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宫廷造像融合汉、藏艺术于一体,造型完美,风格成熟,题材丰富,工艺精湛,见证了明清汉藏民族之间友好关系和深度的文化艺术交流,体现了明清藏传佛像和宫廷艺术的最高成就,反映了明清冶炼和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反映了明清藏传佛教思想、教派发展和神像崇拜的历史面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工艺和宗教价值。正是基于宫廷造像这些特殊地位和价值,所以自佛像进入艺术品市场以来,明清宫廷造像一直受到国内外佛像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不仅在近几年国内外所有的大型拍卖公司举办的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我们都能看到明清宫廷造像的身影,而且在拍卖会上它们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到广大佛像收藏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如2006年10月香港苏富比推出的“佛华普照”佛像专场,全场共推出15尊佛像,都是永宣宫廷造像精品,盛况空前,影响巨大。其拍卖结果创下了一个个佛像拍卖价格的新纪录,成为20世纪以来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佛像拍卖的里程碑,至今仍影响着世界范围内艺术品市场佛像价格的走势。

今秋北京保利拍卖公司为满足广大佛像收藏爱好者的需求,经过多方努力,从海外征得7尊明清宫廷造像,其中明代2尊,清代5尊。这7尊造像虽然数量不多,但品质非凡,每尊佛像不仅造型完美,品相完好,而且各具特色,各自表现出特殊价值和艺术魅力。有的表现出体量的特殊,如明代铜鎏金广目天王像,高达111.5厘米;有的表现出形式的特殊,如乾隆二十七年银嘎乌奉砗磲白度母像;有的表现出制作工艺的特殊,如清代大型金漆木雕普贤菩萨像;有的表现出造型和铭文的特殊,如清代铜鎏金无量寿佛像。特别是据笔者见闻,这7尊造像都是首次在国内拍卖会上亮相,而且都是海外回流文物,其新奇的造型,有序的传承一定会受到广大佛像收藏爱好者的高度关注。为了便于广大佛像收藏爱好者认识和了解,下面对这几尊造像逐一进行介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永乐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
“大明永乐年施”款
RMB:4,500,000-6,500,000

明永乐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为明代永乐时期宫廷造像的典范之作,曾为日本关西财阀家族秘藏。此像结跏跌坐于双层束腰莲花座上,头饰螺发,肉髻高隆,髻顶安宝珠,大耳垂肩。面形圆润,表面有泥金,相容秀雅,神态庄肃。身着袒右肩袈裟,下身着裙,衣纹流畅,质感较强,特别是腿部衣纹呈对称状密集分布,生动表现出僧裙向内收起的自然状态,优美大方。左手横置脐下结定印,右手下垂结触地印(又称降魔印),表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的姿势和形象。莲花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各饰一周圆形连珠;莲花瓣周匝环绕,饱满有力,头部饰有立体感颇强的卷草纹;座面阴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铭款,为永乐宫廷造像最明显标志;莲座下封藏保存完好,封底盖中央刻有精美的十字金刚杵,封底边缘有封蜡和朱砂,座底边缘均匀剁出8个剁口。近年来由于明代宫廷造像在市场上一路走俏,复仿制品大量涌现,让人们对其真伪难以辨别。这尊佛像造型端庄,形象生动,比例匀称,工艺精细,无论是整体造型样式,还是局部特征,皆体现了永乐宫廷造像鲜明艺术和工艺特点,其真实性毋庸置疑。但其头部所戴大花冠,上身所披织绣护套并非永乐时原物,而是晚清或民国时期供奉者所加。这些附加装饰具有蒙古地区鲜明工艺特点,反映了蒙古民族佛教徒奉佛的习俗。以永乐造像为主的明代宫廷造像近年来一直是佛像收藏爱好者追捧的对象,这尊永乐款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品相一流,工艺上乘,是值得大家特别关注的一尊宫廷造像精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 铜鎏金广目天王立像
估价待询

明中晚期铜鎏金广目天王像。广目天王是佛教崇奉的四大天王之一,住在须弥山西面的白银埵,受佛付嘱,守护西牛贺洲人民及佛法。此像高111.5厘米,头戴大花冠,顶束高发髻,耳侧缯带飞扬,耳下垂圆环;面部肌肉鼓胀,双目圆鼓,鼻梁扁平,下颌及两腮蓄有浓密须胡;身着甲胄,足蹬云头高靴,形象威武彪悍。甲胄的形制完全模仿古代武士装束,其胸、背有两块大板保護,腹、腿及臂部用鱗甲覆盖,两肩、手腕及足腕上配有兽头护套。形式虽然十分繁复,但刻画精细,层次分明,而且具有极强立体感。身后披倒U字形大帔帛,突出了天王不同于一般武士的宗教神性。左手置于胸前,两手指拈一颗宝珠,右手握一条赤龙,象征此天王为群龙的领袖,也有认为是一条赤索,表示此天王看到有人不信佛教,便用索将其捉来,使其皈依佛教。双腿站立,足下是岩石形台座,象征天王守护的国土。在岩石形台座座面的中央留下了一道人为摩损的痕迹,根据经验推测,这一位置一般都会刻写纪年性铭文,但现在已完全看不出原来的面貌。原来是否刻有纪年性铭文,铭文具体内容又是什么,皆不得而知。整体造型大方,形象生动,雕工精细,品相完美,体现了明代中晚期汉传佛教造像鲜明特点。从其硕大而厚重的体量和精致的工艺来看,此像显然不是一般民间作坊所为,应当出自当时大型佛教寺庙或皇家铸造场所。特别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此像与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址在北京海淀区万寿寺)收藏的一尊铜鎏金持国天王像有诸多相同之处,两尊造像高度相同,都为111.5厘米,人物造型的艺术风格也颇为一致,根据其相同特点,笔者相信北京保利推出的这尊广目天王像与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持国天王像原来应为某寺天王殿所奉四大天王中的两尊,属于一组同堂的供奉。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铜鎏金持国天王像目前正在该馆举办的《明清佛像艺术展》中展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观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乾隆 砗磲金白度母配乾隆御制银龛
佛龛H13cm,白度母H7.6cm
RMB:3,000,000-4,000,000

清乾隆二十七年银嘎乌奉砗磲白度母像。“嘎乌”是藏语音译,即奉置护身佛的盒子。银嘎乌以纯银制成,形同小佛龛,龛身呈半圆形,顶出尖拱。正面安置嵌入式龛门,龛门中央安装透明玻璃,边缘雕刻火焰纹,下方雕刻一排规整的莲花瓣,透过玻璃门,可以随时观想到龛内供奉的佛像。龛身两侧面高浮雕佛教八宝图案。佛龛背面自右至左依次阴刻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铭文,铭文内容完全一样,其中汉文内容为:“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初四日钦命阿旺班珠尔胡土克图认看供奉砗磲成造白救度佛母。”由此而知嘎乌及内供白度母像雕造时间、嘎乌及白度母像的供奉级别与地位。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阿旺班珠尔,他是乾隆时期驻锡北京,深得乾隆皇帝宠重的一位驻京大喇嘛。有阿旺班珠尔胡土克图这样一位地位显赫的大喇嘛认看供养,足见这件嘎乌奉砗磲白度母像的级别与价值非同一般。佛龛下部有束腰式台座,台座边缘亦以缠枝莲装饰,束腰上饰宝珠纹。台座下有装藏,封底板中央刻画十字金刚杵。嘎乌的整体形式与蒙藏地区所见大体一致,但造型之规范、做工之精细、装饰之繁缛、品相之完好,是一般嘎乌无法企及的,可谓美轮美奂。打开龛门,其内供奉与龛背铭文完全吻合,为砗磲和纯金 雕成白度母像一尊。白度母是藏传佛教崇奉的二十一度母之一,因其身色洁白而得名。白度母像结跏端坐,头戴花冠,头顶束高发髻,面形圆润,五官刻画生动逼真。上身不着衣,佩项圈、帔帛、手镯和臂钏等装饰,胸部双乳高高隆起,下身着长裙,左手当胸结说法印,右手仰置右膝结施与印。全身共有七只眼,分别是双手、双足各一眼,面部三眼,所以俗称“七眼女”。其形象与常见白度母像无二无别,但用材及工艺非常特殊。白度母像的上身直至下腰部位用砗磲精雕而成;下身双腿跏趺部位和其下的束腰式莲花座以纯金整体铸造;莲花座下亦有装藏,装藏完好如初,封底板上刻有精美的十字金刚杵;双脚亦为砗磲雕制;头部花冠、耳花及周身的项圈、帔帛、手镯、臂钏等装饰皆以纯金用锤揲技术打制而成;花冠及耳花、项圈上镶嵌有绿松石。全身选材之讲究、工艺之精细、繁复令人叹为观止!另外,龛内有金线织内衬、护套及小黄檀木托板,皆保持原状,完好如初。其形式之独特、造型之完美、做工之精细、用料之讲究、认看者之崇高地位,皆臻于至上,是一件稀有难得的清宫造像艺术珍品,充分显示了清代皇家艺术的高贵品质、皇家崇佛的高规格和雕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如此完美而高贵的造像,而又有具体、美好和深刻之寓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除了乾隆皇帝,我们很难想象有第二人堪能受此尤物。它应是乾隆皇帝祈求自己延年益寿、圣寿万年而随身供奉的佛像,是乾隆皇帝一生崇佛祈福真实而具体的历史见证。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