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相 庄 严

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汉地,佛像艺术亦随之传来。十六国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铭款造像,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金铜佛像。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佛像艺术在新的时代风气影响下也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这时金铜佛像也流行起来。隋唐时期,佛像艺术随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经济的强大和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佛教造像不再亦步亦趋于外来模式和手法,而是向着个性化、理想化的新型模式发展,呈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五代两宋时期,佛教艺术开始走向世俗化,佛像艺术中应有的神圣性和理想主义精神大大减弱,而世俗的现实性成分大大增加,佛像艺术带着浓重的世俗审美特征。元代佛像艺术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新的艺术形式,即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和影响。明代时,佛教艺术重新回归到汉地传统艺术风格独立发展之路。到了清代,在康熙、乾隆的扶持下藏传佛教再度大兴,藏传佛像艺术又重新占领内地艺术舞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鎏金铜佛像的收藏渐渐为国际藏家所重视,并进而带动了国内收藏热潮的兴起。1989年11月,纽约苏富比拍卖了一尊明代鎏金弥勒佛像,底价为8万美元,结果以21万多美元的高价成交,震惊了全球收藏市场,许多艺术品收藏家和投资者立即把目光瞄准了鎏金铜佛像,促成了鎏金铜佛像收藏高潮的形成。上世纪90年代,海外各大拍卖公司逐年增加鎏金铜佛像的拍卖数量和比例,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明代鎏金铜观音以132万港元成交;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代鎏金佛座像的成交价为220万港元。

进入21世纪,这股热潮依然在延续,2004年11月,香港佳士得拍出了一尊明(15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以1906万港元成交。在德国纳高2004年秋拍会上,一件保存极为完好、估价6万至8万欧元的明永乐铜鎏金四臂观音菩萨坐像,以高出估价近4倍的22万欧元成交。不过,2004年佛像拍卖的真正市场应该在内地,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一举推出了111件佛像拍品,以82%的成交率、2712.9万元的成交额在中国佛像艺术品拍卖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中国嘉德在北京昆仑饭店举办的首场“尊崇之美——中国传统佛像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由于首次参拍的佛教造像具有流传有序、艺术价值显著及起拍价格适中的优势,大多数藏品需经几轮竞价才能落槌,许多拍品的成交价都较起拍价格有30%至70%的升幅。2005年是香港及内地鎏金铜佛像拍卖再续辉煌的一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鎏金铜道教灵宝天尊坐像成交价达95.4万元。在中国嘉德秋拍佛像拍卖专场中,明宣德铜鎏金金刚萨的成交价格是209万元。

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最受关注的是“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专拍,全场成交价最高的是“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以一亿一千六百六十万港元打破历年来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拍卖记录。匡时国际2006秋拍“般若光辉――古代佛教文物”专场成交总额高达达5898万元。铜佛像的身价陡然窜升,直接缘由近现代书画市场的骤冷,近代现书画的拍卖资金,占市场总量的七成以上。经历近现代书画持续一年多的冷却,投资资金依据寻求规律,自然而然地流向具有升值或保值的领域,继当代油画强劲发力上涨,佛造像创出天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国的鎏金技术自战国以来就大放异彩,特别是以两汉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在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着,再加以打磨即成。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时期,盛行于隋唐,一直延续至明清,跨度2000多年。中国佛像雕刻艺术在南北朝时便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作为佛教的器物,鎏金铜佛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一尊制作精美、纹饰绚丽的鎏金铜佛还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历朝历代的鎏金铜佛像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工艺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研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据了解,汉代鎏金铜佛像的存世数量最少,隋唐则是产生我国鎏金铜佛像顶级之作的时代,因此,这些时期的鎏金铜佛像在拍卖市场上屡现高价。而明清时期的鎏金铜佛像则是目前拍卖市场上的主体,在一些大型的拍卖会上所付拍的鎏金铜佛像,绝大部分也都是明清两代的器物,尽管在价值上与隋唐器物有一定差距,但成交率依然高达90%左右,成交价格也颇为理想。以明清时期为主的鎏金铜佛像以极高的成交率和较为理想的成交价格成了拍场上的亮点,同时也再次证明了近年来海内外市场上,鎏金铜佛收藏热潮依然在延续。鎏金铜佛中,以明代永乐和宣德时期的最为珍贵,明代由于寺院的广建和民间供奉的需要,以及朝廷布施给宗教领袖的需要,使得鎏金铜佛像迅速发展,并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鎏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丰满、造型优美、金色充足、艺术水平极高。清代造像继承明代风气,精工细作,是藏传鎏金铜造像的高峰期。现在这些造像不仅仍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更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喜爱。就存世量来说,私人手中的品相稍好的永宣两代鎏金铜佛不超过300尊,所有的鎏金铜佛在万尊以内。有业内人士预测,继中国近现代书画和油画等之后,铜佛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市场兴奋点。佛像的市场成交情况显示出鎏金铜佛像如日中天的市场地位和日渐走俏的发展趋势。

在每次大型拍卖中,各拍卖公司一般都会有几件到十几件铜佛上拍,但很少形成规模效应。此次将于6月28日在南京图书馆新馆举槌的南京十竹斋200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专门推出了“法相庄严――大连文物总店珍藏明清铜佛专场拍卖会”上,一百多尊精美佛像是国内的难得的一次集中亮相,不少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其中清中期<铜鎏金文殊菩萨像、明末清初<青铜五方佛像>、清乾隆<铜鎏金十一面观音像>、清乾隆<铜鎏金宗喀巴像>、清乾隆<銅鎏金大威德金剛像>等佛像,以其精美的造型和完美的工艺颇为惹眼。在铜佛像拍卖日渐走俏的今天,这100多尊精美的拍品备受业内关注。

                            南京十竹斋 吴 斌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