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鸿飞 ——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作品专场

      黄宾虹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山水画大师,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与花鸟画巨匠齐白石在美术界并称“南黄北齐”,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在50岁前他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足迹半天下;70岁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家。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中国传统文化承传、演变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给后人留下了超凡脱俗、意象万千的山水画艺术,开创了蕴含深刻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的“浑厚华滋”的现代审美境界。

      时值中国现代绘画巨匠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际,为深切缅怀大师并传承虹叟的艺术精神,北京匡时将于2014年秋拍倾力打造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作品专场,精心甄选四十余件虹叟力作,作品涵盖时间跨度大、门类齐全,令观者对宾翁在近百年绘事上的精彩和贡献在回首中再一次感叹和领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宾虹(1865-1955) 红树草堂图  纸本镜心  20×55cm

      黄宾虹人物画世所罕见,此幅写财神,怀抱金玉,喜气洋洋,更是目前所见黄宾虹作品中唯一一幅此类题材的绘画。再就立意而言,黄宾虹常见的作品,或崇高、或萧散、或深邃,而出之以谐趣者,恐怕此图也是唯一的例证,恰足见画家性情之丰富多面。启功先生国学泰斗,题诗其上,词意佳美,亦可谓珠联璧合。“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八字正足以形容此画在宾翁绘画中之地位。款署“予向”,当是居北平时所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宾虹 (1865-1955) 芍药图 纸本立轴 1945年作 75×34cm 出版:1.《艺海集珍-近现代中国书画作品集》(第三辑)P80,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2.《黄宾虹全集》(第十集)P249,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备注:郭则澐、寿石工、张伯驹、黄孝纾、傅岳棻、杨秀先、夏仁虎等题本幅。

      作为一个典型的“借古开今”的画家,黄宾虹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修养全面。很长时期以来为他山水画的盛名所掩盖,花鸟画属于“偶尔为之”,因而作品问世较晚且数量较少。黄宾虹认为画山水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并且在创作中极力体现。

      其实在北平期间,黄宾虹与朋友的通信中开始谈及花卉画的内容。此后,花鸟画一直成为他创作的一个方向。这幅一九四五年作的《芍药图》上有郭则沄、寿石工、张伯驹等八家题跋,可见当时黄宾虹的花卉画已具自己独特的面目,亦为《黄宾虹全集》中重点推荐的作品之一。

      黄宾虹一生创作的艺术作品,以卷、轴、册形式的作品居多,相较四屏形式的作品,极为稀少,世人欲得四屏者,必须搜集题材、尺幅、年份及水准相若者方可成套。但如此并非易事,不少藏家历十数年乃数十年,踏遍南北,多方搜罗,且出重资,才能遂愿。然而即便如此,也非虹叟所作原配四屏。如此四屏山水作品,可谓万中无一,凤毛麟角,珍贵无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宾虹 (1865-1955) 雨过西磵 纸本镜心 136×67cm  出版:《虹叟书画集—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P91,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展览:“香港博雅艺术公司成立二十周年展览”,1990年。备注:蔡若汀上款。蔡若汀,近现代画家。

      此幅是为画家蔡若汀所写。画面取全景式构图,平远、深远、高远俱全。近景及远处主峰尤为突出,近景描绘坡石杂木,亭台楼榭,饶有古意。杂木丛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一处茅屋掩映其中,一位高士伫立窗前,怡然自得地欣赏雨后山林的自然美景,意境幽雅静谧。远景山峰高耸,云气环绕,形成云气环绕,浩渺清浅的云山雾海。画法上,山石以勾皴为主,辅以水墨晕染,略施淡彩,又以浓墨点苔,细笔勾勒杂木丛林,笔法秀逸,不乏苍润,树木流水清醇隽秀,流露出秋天之意蕴。近壑山石凝重润泽,层次分明,对比强烈。整幅用笔放纵自如,积墨深厚,设色清雅,深得浑厚华滋之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宾虹 (1865-1955) 云烟叠嶂 纸本镜心 1946年作 70×30.5cm 备注:仲光煦上款。仲光煦(1895-1983),字咏沂、泳沂,浙江人。1937年与夏贞叔、岳石尘等人创办“梅泾书画社”“梅泾书画社”,为仲光勋族弟,从兄学艺,能书善画。所作花卉,淡雅活泼。

      如果小品画指的是题材轻松、幅面不大的创作,那么构筑黄宾虹宏伟艺术殿堂主结构的正是一幅幅法备气至的小品画。此幅水墨丹青合体作于1946年,仅2平尺,画幅虽小,却笔精、墨妙、色美,万物处于一种混沌美中,真可谓“丹青隐墨墨隐水,草木华滋一片春”,而“浑厚华滋”也正是宾虹先生一生所孜孜追求的艺术境界。此类水墨丹青合体山水也正是黄宾虹四十年代在北平时期的典型风格,具有极高艺术成就。

      黄宾虹曾在上海时期,开始探索和实验水墨丹青合体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到达北平以后,在古物陈列所工作的黄宾虹伴随着“五笔七墨”艺术理论的成熟,以及在南京鉴定故宫书画所积累下的经验,使这种水墨丹青合体的作品更加成熟完善。在此时期,黄宾虹还遇到了艺术上的知音---傅雷。傅雷先生欣赏的也正是黄宾虹此类水墨丹青合体山水,并于1943年为其举办了“八十书画展”。

      再观此作,我们又发现宾虹先生的设色山水和其它画家的设色山水是不一样的,这种设色吸取北宋墨法,将色溶于笔墨之中,把色当墨来使用,从而实现“丹青隐墨墨隐水”的独创的艺术境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宾虹 (1865-1955) 太湖纪游 纸本立轴 246×60.5cm 出版:《黄宾虹书画专集》P28,人民美术出版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宾虹 (1865-1955) 松下叙旧 纸本立轴 1949年作 50.5×29.5cm 备注:雷圭元上款。雷圭元,1908年生于北京,江苏松江人。一九二七年毕业于国立北京艺专图案系。曾赴法国勤工俭学,以油画参加法国独立沙龙展览。返国后从事教育工作,历任杭州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院教席。著有工艺美术著作多种。

      黄宾虹遵循著诗、书、画、印全面修养,强调书画同源,绘画笔法出自书法,而书法的线条变化和随意恣肆的结体则来自于绘画。在金文书法创作中,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学者风范、渊博学识和艺术才华,不愧为一代通儒和艺术大师。

      在这件作品中,我们不难体会黄宾虹用笔的变化多端及枯湿顿挫,金文笔锋触纸,密实而凝重,即使是最细微的笔触,也像是“铁划银勾”,不可移易。这是中国绘画中理想的,但却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一种境界。仔细寻检中国书画史,厚重者有之,灵动者有之,但厚重、灵动同时臻于极致,而又能如此密合无间地融合在一起,一人而已。黄宾虹在笔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对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贡献。

      此幅《篆书七言联》,是黄宾虹篆书作品中难得一见的精品,其内容寓意也非常好,“秋水文章学庄子,名山遗佚言桐君”,黄宾虹晚年的书艺成就已臻化境,因而这件作品尤为可贵,藏家可永保之。
责任编辑:泽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